

(通讯员:郑丽 初审:央行 央通 冯沛 审编:杨川)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渭南市潼关县人社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创新推出劳动争议“4+1”全链条调解机制,将调解环节贯穿争议处理全过程。通过流程重构与模式升级,该机制有效提升了纠纷化解质效,为劳资双方搭建起高效沟通的桥梁。
案前引导“早介入” 源头化解止纠纷
秉持“调解优先、源头化解”的工作理念,仲裁院在咨询接待、申请接收等初始环节,便安排专职调解员主动介入服务。今年以来,仅通过案前引导就成功调解案件26件。某婚庆公司2名员工与单位就试用期工资产生争议,调解员接访当日即启动“调监协同”机制,联合劳动监察部门快速核查情况,最终促成用人单位当场足额支付3天试用期工资差额,实现“当日接访、当日调解、当日履行”的高效处置。

立案缓冲“精分流” 缩短周期降成本
在接收仲裁申请材料后,工作人员会进行精细化审查与二次筛查,专门设立不超过5日的“调解缓冲期”。期间由指定调解员聚焦双方核心诉求,引导寻求共赢方案。截至目前,已通过该环节促成9件案件达成和解,平均为当事人缩短维权周期约7天,大幅提升了纠纷化解效率。
调裁衔接“无缝隙” 法理相融解疑难
案件正式立案后,仲裁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针对疑难案件开展精准调处。在石某与某建筑公司的工伤赔偿争议中,仲裁员结合《陕西省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方案》相关规定,向企业方详细解读法律权责,帮助其明晰潜在风险。最终双方达成一致,企业方同意支付18万元赔偿款并承担后续治疗费用,避免了诉讼程序带来的漫长耗时。
庭审调解“抓时机” 明晰事实促共识
庭审调查与辩论过程中,仲裁庭实时关注双方诉求表达及情绪变化,一旦发现对抗缓和或有和解意愿,便适时休庭转入“庭中调解”。借助庭审已查明的事实基础,仲裁庭围绕核心争议点引导双方协商,针对剩余分歧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有效提升实质化解率。

裁决前置“再发力” 终极调解保和谐
为避免“案结事未了”,仲裁院在裁决文书送达前增设最终调解环节。仲裁员结合合议庭裁决思路,向当事人进行风险提示,引导其基于理性预期协商。数据显示,已有3起案件通过该环节达成和解,进一步巩固了纠纷化解成效,助力劳动关系修复。
“4+1”全链条调解机制实现了从案前到裁决前的调解环节全覆盖、时机无缝衔接。通过这一创新模式,潼关县劳动争议处理效率显著提升,当事人维权成本大幅降低,为县域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坚实保障。下一步,仲裁院将持续深化机制创新,强化专业能力建设与数字化应用,全力打造劳动争议高效化解的“终点站”。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11 / 11月
21 / 10月
20 / 10月
16 / 10月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