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裴平平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冯沛 审编:杨川)

“不用跑仲裁院,在厂里就把事儿解决了,还拿到了补偿款,真是太方便了!”11月19日,渭南市潼关县某企业内,一场特殊的劳动争议调解结束后,劳动者握着仲裁员的手连声道谢。当天,潼关县人社局将“流动仲裁庭”直接设在涉事企业,通过“4+1”分层调解法的灵活运用,让这起剑拔弩张的劳动争议实现当庭和解、当场履行,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

变“坐堂问案”为“上门服务” 打通便民维权“最后一公里”
“以前总觉得仲裁是件麻烦事,要跑好几趟不说,还耽误上班。没想到这次仲裁员直接来厂里办案,省时又省力。”参与旁听的企业员工李师傅感慨道。为了减轻企业和劳动者的诉累,潼关县人社局主动转变服务思路,打破“坐等办案”的传统模式,将仲裁庭审“搬”到争议现场,让“流动仲裁庭”成为便民服务的“移动窗口”。
此次庭审现场不仅是纠纷化解的场所,更成了一堂鲜活的法治公开课。企业管理人员、车间班组长及员工代表近20人现场旁听,从事实调查、焦点归纳到调解协商的全过程,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仲裁的公正。“这样的现场教学比开会培训管用多了,以后用工合同、薪酬福利这些事得更规范才行。”企业负责人王经理在庭审结束后主动与仲裁员交流用工规范问题,实现了“处理一案、规范一方、警示一片”的效果 。

抓准调解时机 让庭审现场变“和解空间”
庭审之初,劳动者与企业代表各执一词,情绪较为激动。“一方急着要拿到补偿款,一方担心成本过高影响经营,其实核心是金额分歧,双方都有调解意愿。”仲裁员在快速完成事实核查和焦点梳理后,敏锐捕捉到关键信息。依据“4+1”调解法中“庭审抓时机”的技巧,仲裁员当即暂停庭审程序,切换为“面对面”调解模式。
“咱们先听听劳动者的想法,出门打工不容易,合法权益肯定要保障。”“企业现在也有经营压力,咱们看看能不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仲裁员一边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一边分层次梳理争议点,先讲法律规定,再算经济成本,逐步消解双方的对立情绪。这种“共情沟通+专业解读”的方式,让原本僵持的局面慢慢缓和下来 。

法理情融合 实现“调解一案履行一案”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您主张的经济补偿应该按照工作年限计算,这里给您算笔明细……”“作为企业,规范用工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留住员工的关键,咱们换位思考下……”调解现场,仲裁员既向劳动者清晰阐释了法定待遇的计算依据,也帮企业分析了违法用工的法律风险和社会责任 。
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就补偿金额达成一致。企业当场通过银行转账将补偿款支付给劳动者,双方签订调解协议,一场劳动争议就此圆满化解。“原本以为要拖很久,没想到一天就解决了,还拿到了钱,非常满意。”劳动者拿着转账凭证说道。企业方也表示,这种柔性调解方式既解决了纠纷,又保住了企业声誉,比单纯裁决更有温度 。

机制创新筑防线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这起案件的成功化解,正是潼关县人社局“流动仲裁庭+4+1调解法”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将仲裁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既降低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又提升了纠纷化解效率。据了解,今年以来,潼关县人社局已通过“流动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2起,调解成功率达85%以上,当庭履行率超90% 。
下一步,潼关县人社局将继续深化“流动仲裁+全程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调解优先、调裁结合”模式,针对企业集中区域、重点行业开展常态化“上门服务”,让仲裁服务更接地气、更暖民心。同时,通过案例宣讲、用工指导等方式,从源头预防劳动争议发生,为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筑牢保障防线 。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11 / 11月
21 / 10月
20 / 10月
16 / 10月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