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刃破困局,文心向党写春秋 —— 析机关公职人员写作困境与突围之道

          ( 评论员:杨永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83.jpg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机关文字工作是政策落地的 “传声筒”,是民情民意的 “晴雨表”,更是公职人员履职能力的 “试金石”。然而现实中,部分机关干部在岗位上深耕多年,却始终与 “发表稿件” 绝缘,细究根源,“不会写、不敢写、怕嘲讽、懒惰” 四大症结如四座大山,既阻碍个人成长,更迟滞工作推进。破局之道,需从心出发、以练为径,让笔墨成为服务群众的利器。

  “不会写” 的本质是 “腹中空”,需在 “厚积” 中求 “薄发”。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机关文稿不是无源之水,其内核是政策理论的通透理解、基层实践的深刻洞察、群众诉求的精准把握。部分干部提笔难落,症结在于日常疏于积累 —— 政策文件囫囵吞枣,调研走访浮于表面,群众话语左耳进右耳出,腹中自然无 “料”。解决之道,在于把学习作为终身课题:既要精读 “有字之书”,吃透中央精神与地方部署,让文稿 “接天线”;也要深读 “无字之书”,多坐群众 “灰板凳”,多听基层 “心里话”,让文字 “接地气”。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积累的 “活水” 充盈,写作的 “渠水” 自会清澈流畅。

  “不敢写” 的根源是 “心魔扰”,需在 “敢试” 中强 “底气”。有些干部并非毫无笔墨功底,却总因 “怕出错”“怕露短” 而束笔藏锋。须知,机关文稿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与实用,而非辞藻的华丽。初写者难免有疏漏,但若因噎废食,便永远迈不过 “从 0 到 1” 的门槛。老一辈革命家皆是笔杆子,毛泽东同志在战火纷飞中写下《实践论》《矛盾论》,既源于理论自信,更源于对实践的深刻把握。当下干部更应破除 “完美主义” 的桎梏,敢于用朴素语言讲清工作思路,用真实案例反映基层情况。正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唯有在一次次动笔中打磨,在一遍遍修改中提升,才能逐步建立 “写得对、写得好” 的底气。

  “怕嘲讽” 的背后是 “生态僵”,需在 “包容” 中育 “新风”。少数单位存在不良文风生态:有人对新人稿件冷嘲热讽,以 “资历” 压 “潜力”;有人将 “少写少错” 奉为圭臬,对积极动笔者泼冷水。这种氛围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心态自然蔓延。改变此状,既需领导干部带头 “破冰”—— 带头写稿、带头改稿,对新人作品多鼓励、少苛责,用 “容错” 换 “敢为”;也需同事间形成 “互助” 氛围,老带新、强帮弱,把文稿研讨变成学习课堂而非批判现场。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当单位形成 “比学赶超” 的写作氛围,嘲讽自然消散,提笔者自会越来越多。

  “懒惰” 的症结是 “初心淡”,需在 “担当” 中砺 “笔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写作本质是思想的梳理与工作的复盘,不愿动笔的干部,往往是缺乏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政策落实的堵点在哪里?群众急难愁盼是什么?工作创新的突破口有哪些?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文字来梳理、呈现、推动解决。若因 “怕麻烦”“图清闲” 而放弃动笔,实则是放弃了履职尽责的重要抓手。焦裕禄在兰考写下万字调研报告,勾勒出治沙蓝图;廖俊波在政和县写下数十篇工作札记,擘画乡村振兴路径。他们的笔墨里,装的是群众福祉,扛的是时代担当。新时代干部当以他们为镜,以 “不待扬鞭自奋蹄” 的自觉,让笔杆子成为服务群众的 “硬肩膀”。

1744275091377979.jpg

  “文者,贯道之器也。” 机关写作从来不是 “额外负担”,而是履职的 “必修课”。从 “不会” 到 “会写”,是能力的跨越;从 “不敢” 到 “敢写”,是勇气的成长;从 “怕嘲” 到 “乐写”,是生态的进步;从 “懒惰” 到 “勤写”,是初心的回归。愿每一位机关干部都能以笔为舟,在政策理论的海洋中破浪前行;以文为桥,在群众与政府间架起连心之途,让笔下文字既见初心,更显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