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是机关工作的硬功夫 —— 不擅文墨何以履职尽责

  ( 评论员:杨永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14.jpg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在机关工作的语境中,文字既是政策传递的载体,也是思想沟通的桥梁,更是履职尽责的基本功。倘若一名机关公职人员连稿子都写不好,不仅难以准确传达上级精神、有效部署具体工作,更可能在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出现偏差。因此,锤炼笔力不是可有可无的 “选修课”,而是必须精通的 “必修课”。

  机关文稿的价值,在于其承载的政务功能。从政策文件到工作总结,从调研报告到讲话稿,每一篇文字都关联着决策部署的落实、群众诉求的回应。一篇高质量的文稿,能精准提炼工作亮点、深刻剖析问题根源、科学规划发展路径,为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而一篇逻辑混乱、内容空洞的文稿,轻则造成工作衔接不畅,重则可能误导政策执行,损害群众利益。试想,若调研报告充斥着 “正确的废话”,怎能为民生难题找出破解之策?若工作总结回避矛盾、粉饰太平,又如何实现工作的迭代升级?文字能力的薄弱,本质上是思维能力、责任意识的欠缺。

  当下,少数机关干部对文字工作存在认知偏差:有人将写稿视为 “文职人员的事”,自身忙于 “实务” 无暇顾及;有人依赖 “模板套路”,写材料只会复制粘贴、东拼西凑;更有人习惯 “代笔模式”,把初稿交给下属,定稿推给领导,自己沦为 “传声筒”。这种 “甩手掌柜” 心态,不仅让自身笔力日渐退化,更折射出履职态度的懈怠。机关工作的 “实务” 与 “文字” 从来不是割裂的 —— 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就难以系统梳理工作思路;缺乏精准的表达能力,就无法清晰传达政策意图。所谓 “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文字恰是连接 “兵位” 与 “帅谋” 的纽带,放弃笔力锤炼,实则是放弃了深化思考、提升能力的机会。

  提升文字能力,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唯有 “勤” 与 “实” 二字。“勤” 在于勤学苦练:既要钻研政策理论,把握时代脉搏,让文字有 “高度”;也要积累基层经验,倾听群众呼声,让文字有 “温度”;更要反复打磨推敲,在 “删繁就简三秋树” 的修炼中,让文字有 “力度”。“实” 在于求真务实:写总结不夸大成绩,讲问题不回避矛盾,提建议不脱离实际。就像焦裕禄在兰考写下的调研报告,字里行间都是风沙盐碱的实地勘察;就像廖俊波在政和县的工作笔记,字里行间都是群众冷暖的细致体察。真正的机关文稿,从来不是 “闭门造车” 的产物,而是 “脚沾泥土” 的结晶。

66.jpg

  “文者,贯道之器也。” 对于机关公职人员而言,笔力不仅是文字功夫,更是政治素养、责任担当的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每一项政策的落地、每一次改革的推进、每一个民生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精准有力的文字支撑。唯有把笔力练扎实,才能在文稿中彰显思想的深度、工作的精度、为民的温度,真正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