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蒙尘,镜头闲置:人社宣传队伍不能成 “摆设”

  (评论员:永忠   初审:王生辉  许宝平 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50.jpg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关乎民生冷暖、社会稳定,而宣传员(通讯员)正是这支民生保障队伍的 “喉舌” 与 “眼睛”。他们手握笔杆,本应记录政策落地的生动实践;肩扛摄像机,本该捕捉服务群众的温情瞬间。然而,现实中部分宣传员常年 “零稿件、零投稿、零刊发” 的现象,不仅让宣传阵地形同虚设,更使人社政策与群众之间隔上了一层无形的 “玻璃门”。这种 “拿着工具不干活” 的怪状,值得深思与警醒。

  思想上的 “贫血症”,是宣传工作停滞的根源。一些宣传员将岗位视为 “闲差”,认为 “写不写无所谓”“发不发没关系”,缺乏对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知。他们忘记了,每一篇政策解读都可能解开群众的困惑,每一个服务案例都能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人社工作中的社保参保、就业帮扶、权益维护等,哪一项不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思想上的懈怠,导致行动上的 “躺平”,笔杆自然蒙尘,镜头必然闲置。

52.jpg

  能力上的 “本领恐慌”,是履职无力的症结。有人想写却 “提笔忘字”,面对政策文件不知如何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有人想拍却 “镜头跑偏”,抓不住服务现场的核心亮点。宣传工作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也不是随意的影像记录,它需要将专业术语 “翻译” 成家常话,将枯燥流程 “转化” 成暖心故事的能力。当能力跟不上岗位要求,“没思路、没素材、没方法” 便成了逃避工作的借口,最终陷入 “越不写越不会写,越不拍越拍不好” 的恶性循环。

  机制上的 “宽松软”,是责任落空的推手。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干与不干一个样;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写好写坏无差别;缺少常态化的培训指导,新手难入门、老手易懈怠。这样的工作环境,难以点燃宣传员的热情,更无法倒逼责任落实。久而久之,宣传队伍成了 “摆设”,宣传职责沦为 “空文”,人社政策的传播力、影响力大打折扣。

  破解宣传工作的困局,需要 “内外兼修”。对内要筑牢思想根基,通过专题学习、案例研讨等方式,让宣传员明白 “宣传也是生产力”,认识到岗位的价值与使命;对外要锤炼过硬本领,开展写作技巧、摄影技术、新媒体运营等实战培训,让 “笔杆子” 能扛事、“镜头手” 会干事。同时,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稿件数量、刊发质量、传播效果纳入评价体系,用制度的 “刚性” 激活工作的 “韧性”。

66.jpg

  人社工作连着民心,宣传工作关乎民生。每一位宣传员都应拿起手中的笔、架起肩上的摄像机,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中,捕捉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记录服务群众的 “最暖一瞬间”。唯有如此,才能让人社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人心,让民生保障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