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茫到转正的“全周期护航”——西安市新城区就业驿站助青年职场起航

  (通讯员:西安市新城区人社局 初审:杨央  央通达 审编:杨川)

4.jpg

  “要是没遇上驿站的老师,我现在还在瞎投简历呢!”刚拿到转正通知的应届毕业生小李,提起西安市新城区就业创业服务驿站的帮扶,满是感激。今年以来,新城区依托覆盖9个街道、111个社区的就业创业服务驿站网络,创新推出“精准画像+全程陪跑+长效跟踪”服务模式,像小李这样的青年求职者,正通过这一模式实现从“求职迷茫”到“稳定就业”的转变。

1.jpg

  先“诊断”再“开方” 精准画像破迷局

  7月初,多次求职碰壁的小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添加了新城区就业创业服务驿站导师的微信。“投了几十份简历,要么石沉大海,要么面试完就没下文,我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啥。”线上沟通时,小李的困惑让导师找到了问题关键——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自我认知与市场需求脱节。

  简单推荐岗位显然行不通,“先诊断、后开方”才是治本之策。7月24日,导师特意邀约小李参加胡家庙街道专场就业服务活动,现场开展“一对一”深度辅导。借助职业能力评估工具,结合性格、兴趣、职业期待等多维度访谈,导师帮小李捋清了优势:“文字功底扎实、沟通能力强,适合文职类岗位,而且要选包容性强的企业文化。”清晰的求职画像,让后续匹配有了明确方向。

  “管家式”陪跑 打通入职“最后一公里”

  精准画像绘就后,驿站的动态岗位资源库立刻运转起来。8月5日,导师从库中筛选出“陕西九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文员岗位,第一时间推送给小李——这与他的求职画像匹配度高达90%。从“人找岗”到“岗找人”的转变,让小李少走了不少弯路。

  服务没有停留在“发通知”阶段。为帮小李稳过面试关,导师主动对接企业人事敲定面试时间,还连夜整理出公司背景资料、文职岗位面试常见问题,甚至陪着他模拟面试流程。8月7日,充分准备的小李顺利通过面试;8月11日,他带着导师给的“职场适应小贴士”正式入职实习。“从简历修改到面试技巧,再到入职注意事项,驿站老师全程跟着,比家人还细心。”小李说。

  长效跟踪 让就业“稳得住、能发展”

  “入职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的新起点。”小李入职当天,驿站就为他建立了就业跟踪档案,每周一次线上回访、每月一次线下沟通,形成服务闭环。9月初回访时,导师发现小李因不适应职场节奏有些焦虑,立刻通过视频通话帮他梳理工作流程,教他制定每日任务清单;同时联系企业负责人,了解他的工作表现并反馈调整建议。

  双向沟通让帮扶更精准。在驿站的持续关注下,小李快速融入团队,文字撰写、会议纪要等工作都完成得有声有色。10月30日,企业主动反馈:“这小伙子适应能力强,表现超出预期,我们决定提前转正!”从面试到转正仅用89天,小李的职场第一步走得又稳又实。

2.jpg

  模式化推广 让“有温度的服务”覆盖更广

  小李的案例,是新城区就业驿站“全周期”服务模式的缩影。如今,这一模式已实现标准化、流程化运作,核心在于转变服务理念——把求职者当作需要用心服务的“客户”,而非被动管理的“对象”,以“陪伴者”和“赋能者”的角色提供人性化服务。

  作为政府、企业、求职者三方的“连接枢纽”,驿站整合政策解读、岗位匹配、技能培训等多元资源,打破了传统就业服务“止于入职”的局限。今年以来,新城区通过驿站开展“幸福快车”“纳凉夜市”等各类就业服务活动118场,提供岗位4万余个,像小李这样的青年求职者已获得帮扶7581人次。省长赵刚在调研新城区长乐西路街道就业驿站时,也肯定了这种“贴近群众、精准高效”的服务模式。

104.jpg

  未来,新城区将继续深化“全周期”服务模式,扩大企业岗位资源库规模,新增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课程,探索“入职成长计划”助力中长期职业发展。“我们要让就业驿站成为区域人才的‘蓄水池’和‘加油站’,用更优质的服务帮每一位求职者站稳职场,为全区发展注入人才活力。”新城区就业服务相关负责人表示。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