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辛恒卫 审编:杨歘)
身着朴素蓝西装,陈新喜坐在办公桌前,目光专注地审查着案件资料,手中的笔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关键信息,办公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 “唰唰” 声。
4 月 23 日,在商洛市镇安县司法局 “陈新喜调解工作室”,记者见到了这位从镇安县司法局长岗位退休的资深调解人。退休后,陈新喜秉持奉献精神,担任镇安县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十余年,先后荣获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省金牌人民调解员” 等多项荣誉。凭借出色的调解成效,他赢得群众信赖。2022 年 7 月,他牵头组织 5 名 60 岁以上的退休法官、警官、司法所长,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 “陈新喜调解工作室”。
走进他的办公室,干净整洁,办公桌旁摆满兰花。陈新喜对兰花情有独钟,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除了法律书籍,最多的就是兰花。
十多年的调解工作中,陈新喜始终把每一件纠纷都当作挑战,力求将案件办成经得起检验的 “铁案”。2022 年以来,他累计化解纠纷 200 多件,调解协议金额超 3000 万元,接待群众咨询 300 多人次,调解成功率与满意率均达 100%。退休后的他,依然全身心投入调解事业,在工作室发挥着 “余热”。
在调解案件时,无论当事人身份如何,陈新喜都带领团队真诚相待,用通俗语言讲解法律知识,以高效方式解决问题,赢得群众信任。工作室践行 “五个一” 服务准则:笑脸相迎、椅子让座、热茶暖心、倾听抒困、叮嘱送行,用 “家庭式接待” 安抚当事人情绪,搭建信任桥梁。
“调解的第一步,是给群众一个‘情绪出口’。” 陈新喜深知倾听的重要性。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调解员们耐心倾听,不打断、不评判。2024 年 2 月,李某因母亲医疗纠纷上访八年,多次怒气冲冲来到工作室。陈新喜不急于讲法律,而是递上纸巾,听他倾诉。经过 20 余次倾听疏导,李某逐渐放下偏执,接受调解方案。
2024 年 4 月,倪某某在修剪烤烟基地树木时坠亡,家属因赔偿问题多次上访。陈新喜和调解员赶赴现场,通过实地测量、调取记录、咨询标准,明确村委会用工主体责任,并协调人道主义救助,两天内促成赔偿协议。
“群众看调解,最在乎的是‘一碗水端平’。” 工作室坚持 “三不原则”:不偏亲向友、不唯权唯势、不敷衍塞责。2024 年 6 月,村民周某某为陈某某兄弟翻修房屋时摔伤,起诉后转为调解。工作室联合法庭,明确责任比例,面对推诿,调解员阐明法律后果,同时劝解双方,最终达成 11 万元赔偿协议并当场履行。
2024 年 5 月,工作室接到拖欠劳动报酬纠纷案。当事人哭诉因未拿到报酬只能借高利贷维持生活。陈新喜联系拖欠方,对方以经济危机为由拒绝支付。他反复分析案情,多次沟通,最终促成双方协商并达成调解协议。
调解不是终点。工作室建立 “一案一回访” 制度,跟踪协议履行,排查隐患,还为困难群众链接救助资源。退役军人周某某案调解后,陈新喜多方奔走,为其争取 5 万元救助金。据统计,工作室已为 30 余名困难当事人协调救助资金 100 余万元。
退休 10 年,陈新喜从未休过完整周末,手机 24 小时开机。家人劝他注意身体,他指着窗台上的兰花说:“新芽总在老根旁冒出来,我们这些‘老调解’,就该给年轻人当个好根须。”
暮春时节,工作室窗外玉兰盛开。陈新喜整理好案宗,又拨通了一起合同纠纷当事人的电话。阳光透过兰花叶片,洒在他的白发上,这是岁月的见证,更是一位退休者持续奉献的生动写照。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7 / 09月
03 / 08月
17 / 01月
15 / 12月
11 / 01月
13 / 10月
27 / 12月
25 / 10月
15 / 08月
17 / 10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