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纵深突破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围绕科技、产业和经济发展制高点、控制权的国际竞争将空前激烈,大国之间关于人才争夺、人才制度和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将更趋白热化。面对 “十五五” 时期的新变化新挑战新要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一流人才主导的卓越创新体系,重构专业型事业单位底层管理运行逻辑,推进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改革试点,实施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制度创新,完善新质生产力人才开发保障体系,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战略性支撑。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面对 “十五五” 时期将要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如何把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厘清下一步人才工作改革突破的着力点,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战略支持,是需要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十四五” 期间,我国以 2021 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为重大历史性节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才工作实现体系性重构和系统性升级。2021 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作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里程碑,系统谋划到 2035 年的人才发展战略,确立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四梁八柱” 基本框架:明确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的崭新目标,提出 “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等重大战略举措,形成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结构体系布局。
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 “人才” 列入全会报告的一级标题,将人才工作章节位置前移,将 “大师”“大国工匠” 和 “高技能人才” 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序列,提出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人才引领驱动”“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 等新思想新论断,同时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放在党和国家 “中心工作” 也即 “经济建设” 模块进行一体部署。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以往党代会工作报告中 “人才” 板块进行调整,突出在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背景下,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要素” 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由 “教育” 到 “人才”,再到 “科技” 的战略推动路径及工作部署要求。202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2024 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更以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为章节标题,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走好人才引领驱动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夯实制度基础。
可以看到,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人才工作的安排部署,其核心内容是在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基础上的完善补充。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锚定未来十五年我国人才工作,进行长期性系统性战略安排,其起始期是 “十四五”,完成期是 “十六五”。而 “十五五” 时期,恰好处于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的 “中期阶段”,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十四五” 以来我国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造就新优势
“十四五” 时期,以人才引领发展、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党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五年来,我国人才工作主动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在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人才集群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已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集群,在规模和质量上均展现出显著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 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 724.1 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当前,我国受过高等教育人数超过 2.5 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4 年。我国具备联合国全部产业分类的全口径人才,是全世界产业人才资源最密集、门类最齐全、活跃度最高的国家。根据全球房地产咨询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发布的《2025 年全球科技人才指南》,全球科技人才数量超过 50 万的城市均位于亚洲,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城市,已形成联动发展的科技人才中心集群。
我国已形成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优势与科研产出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超过 3.6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 8.3%。目前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在科研创新产出方面,我国论文发表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已位居全球首位。此外,2024 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过 3.8 万件,居世界第一。
我国通过夯实制造业根基和打造创新生态集群,为人才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当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最庞大的工程师队伍、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最快速的技术迭代速度、极具竞争力的生产成本,产业链集群化特征明显、配套能力全球最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放大镜下的全球价值链依赖关系》认为,在全球价值链的各行业上下游十大关键节点中,中国主导的关键节点数量约占一半。在电子、化工、基础金属、机械装备等行业,中国既是关键供应商,也是重要需求方。在规模宏大的制造业基础和高素质劳动力支撑下,2024 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 40.5 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2023 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4 年中国造船完工量达全球的 55.7%,意味着 2024 年全球交付的船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国制造。从家电、手机到汽车、高铁,中国制造已走向全球。我国不仅在传统制造业保持优势,更在高端制造领域持续取得突破。
我国拥有支撑人才发展的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我国正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和产业升级,实现从 “跟跑” 向 “领跑” 的历史性跨越。当前,我国在 5G 技术、深海探测、北斗卫星导航、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大模型、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取得骄人成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正迎来新技术、新动能与新赛道的深度融合。这一历史性进程,催生新需求、开拓新场景,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也为培育领军型人才提供重要机遇。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规模,在未来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中,我国人才创新优势还将进一步放大,从而有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我国正加速吸引国际顶尖学者汇聚。这包括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以及其他国际重要学术荣誉获得者来华工作。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 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先期报告,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 26 个,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我国有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以 “十五五” 人才发展规划推动人才发展改革新突破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目标统一、工作互嵌、体系贯通的统筹工作体系。选取部门、地方及重点高新技术园区开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相关改革试点,打造 “三位一体” 示范区。推动高校院所建立人才与科研、教学深度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学科设置、人才招聘、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实现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将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引导各类主体聚焦创新发展。
构建一流人才主导的卓越创新体系
明确一流人才在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加大对顶尖人才、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由一流人才领衔的创新平台,如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赋予其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和资源调配权。鼓励一流人才组建创新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推动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话语权。
重构专业型事业单位底层管理运行逻辑
针对科研院所、高校等专业型事业单位,打破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建立以人才为中心、以创新为导向的底层管理运行逻辑。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将绩效与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挂钩,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
推进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改革试点
在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开展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改革试点。制定战略人才的选拔标准和培养路径,通过定向培养、联合培养、海外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快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突破关键技术的战略人才。建立战略人才跟踪服务机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保障,包括科研经费、实验设备、团队组建等。探索战略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战略人才给予重奖,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实施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制度创新
进一步放宽对国际人才的准入限制,简化签证、居留等手续,为国际人才来华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探索建立国际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实行 “境内注册、境外经营” 的模式,吸引全球人才为我国创新发展服务。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人才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提升我国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完善国际人才的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等制度,使其能够安心在华工作和生活。
完善新质生产力人才开发保障体系
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预测机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科技创新方向,提前布局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体系,设立专项基金,为人才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人才的创新权益,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十五五” 时期是我国人才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系,必将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07 / 09月
05 / 09月
27 / 08月
08 / 08月
05 / 08月
05 / 08月
01 / 08月
15 / 07月
08 / 07月
29 / 05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