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洛南县:激活非遗资源 打造就业增收新引擎

  (作者:商洛市洛南县就业服务中心  何涛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4.jpg

  秦岭南麓的文化重镇洛南县,坐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当地通过创新保护与开发路径,将传统文化资源逐步转化为带动就业、促进群众增收的经济动能。本文立足洛南实践,结合国内非遗开发经验,从理念革新、模式创新、技术赋能、生态构建四个维度,探索非遗从 “输血” 式传承向 “造血” 式发展的转型路径,助力非遗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非遗资源富集:就业带动成效显著

  洛南非遗涵盖传统手工艺、食品加工、民间艺术等多个领域,既有承载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也有形成产业规模的优势项目,在带动就业方面已形成多元模式与亮眼成果。

  (一)特色非遗项目成就业 “主载体”

  多项非遗项目通过产业化发展,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平台。其中,草编技艺依托 “公司 + 非遗工坊 + 农户” 模式,产品远销日韩及欧美市场,年出口量达 219 万件,产值超 6000 万元,带动超 1 万名农村留守妇女、中老年人就业;2017 年列入商洛市非遗名录的巡检陈醋制作工艺,以 20 余年古法酿造技艺为核心,年产能 70 余吨,带动 100 余名当地农民、手工艺人稳定就业;洛南豆腐凭借地理标志商标与现代化转型,形成企业集群效应,2024 年全县豆制品产量 7.7 万吨、产值 19.2 亿元,带动 2000 余人就业,涵盖技能培训员、创业群体等;手工挂面技艺则以本地及周边市场为依托,吸纳 100 余名周边农户、学徒就业。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洛南县通过非遗相关产业累计带动 2.6 万人就业,年创收超 3.12 亿元。在保安镇仓圣社区,59 岁的王凤娃通过社区非遗工坊从事草编工作,实现 “家门口就业”,日均收入七八十元,这类模式有效解决了留守妇女、中年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题。

  (二)多元模式构建就业 “生态圈”

  经过多年探索,洛南已形成七种特色鲜明的非遗就业模式,覆盖生产、销售、培训等全链条:

  手工非遗品牌集群化模式:建成保安镇手工非遗街区,整合 29 家非遗门店(草编、麦秆画、根雕等)与 44 家特色饮食店,构建 “展示 + 体验 + 销售” 产业链,直接带动 600 余户家庭参与原材料供应与加工;

  跨产业融合增效模式:推动非遗与农业、旅游、康养融合,如草编工坊联动核桃、艾草等本地农产品加工,年创收 3.12 亿元,吸纳就业 2.6 万人(妇女占比 37.7%);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以洛味缘非遗基地为代表,整合周边农户进入生产体系,既保障原料供应,又带动村民增收;

  “技能培训 + 创业扶持” 模式:2025 年上半年开展技能培训 55 期,覆盖 2550 人,其中 1100 余人凭借所学技艺实现就业或创业,同时挖掘 164 名非遗传承人,筑牢技艺传承核心力量;

  “线上 + 线下” 融合销售模式:古柏酱醋食品厂通过微信、抖音拓展销路,产品覆盖省内及河南、甘肃等地;

  “产学研” 创新模式:草编工坊联合高校研发 260 余种新产品,获 10 项专利,培养 40 名技术骨干,年均销售额超 2500 万元;

  “工坊 + 基地 + 农户” 联农带农模式:带动 280 名残疾人、260 户易地搬迁户、490 户脱贫户居家就业,人均年增收 8000 元。

  目前,洛南已初步形成 “政策引领、平台搭建、技能培育、区域联动、权益保障、创业带动” 的 “六轮驱动” 模式,实现非遗保护与就业促进的协同发展,达成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15.jpg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非遗就业需破局升级

  尽管洛南在非遗带动就业方面成效显著,但面对新的发展需求,仍需破解瓶颈、把握机遇,推动非遗就业向更高质量迈进。

  (一)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人才结构单一:非遗从业者以传统手工艺人为主,虽技艺精湛,但缺乏现代管理、营销推广及品牌建设能力,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市场辐射有限:多数非遗产品销售集中于本地及周边市场,即便草编等项目实现出口,整体市场覆盖面仍需扩大;

  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环节薄弱,附加值偏低。以陈醋为例,主要以原醋销售为主,未充分开发醋饮、醋浴、醋膳等衍生产品,制约产业就业潜力;

  品牌影响力不足:“洛南手工” 虽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但全国性知名度较低,难以支撑产品溢价与市场拓展。

  (二)新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

  数字经济赋能: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社交媒体等新渠道打破地域限制,为非遗产品直达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提供可能;

  政策环境优化: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关扶持政策持续出台,为非遗就业提供良好政策支撑;

  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者对文化内涵、故事性产品的需求增长,非遗产品契合这一消费趋势;

  文旅融合深化:“非遗 + 旅游”“非遗 + 体验”“非遗 + 研学” 等新模式涌现,拓展了非遗就业场景与空间。

  在此背景下,洛南需平衡 “保护与开发”“传统与创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 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非遗失真,推动非遗就业实现 “量”“质” 双升。

9.jpg

  三、理念革新 + 策略落地:激活非遗就业新动能

  激发非遗就业新动能,需先转变理念 —— 将非遗从 “需保护的文化遗产” 视为 “可增值的文化资本”,在此基础上推进三大核心策略。

  (一)价值重构:建立 “文化 - 经济 - 社会” 三维体系

  文化价值:深挖非遗蕴含的历史记忆、技艺美学与地方精神,夯实文化传承根基;

  经济价值:开发非遗的产业功能,转化为商品、体验服务等经济载体;

  社会价值:发挥非遗在社区凝聚、乡村振兴、弱势群体就业中的作用,将其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性资产。

  (二)模式创新:打破单一工坊模式

  “非遗 + 产业” 融合模式: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制造、文旅、农业,构建全产业链就业生态;

  “非遗 + 数字经济” 模式:通过电商直播、知识产权开发、元宇宙体验等,培育数字内容制作、直播销售员等新岗位;

  “非遗 + 社区营造” 模式:以非遗项目激活老旧街区、空心村落,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非遗 + 教育研学” 模式:开设非遗研学课程、企业团建体验,催生课程设计师、研学导师等新兴职业。

  (三)技术赋能:科技助力非遗提质增效

  数字化存档与创新:用 3D 扫描、数字建模保存非遗资料,并基于数字资源开展再创作;

  智慧生产与管理:引入激光雕刻、智能绣花机等适配手工业的设备,实现 “手工为体、科技为用”,提升生产效率;

  大数据与精准营销:分析消费者偏好,指导非遗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贴合市场需求。

  结合洛南实际,可优先在三大领域突破:深化草编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发文创产品;延伸陈醋产业链,拓展衍生产品;推动豆腐制作标准化、品牌化,引入现代食品加工技术。

18.jpg

  四、生态构建 + 保障支撑:筑牢非遗就业可持续基础

  非遗就业的长远发展,需构建涵盖人才、政策、市场、权益的生态体系,形成多方协同发力的格局。

  (一)人才梯队:破解 “后继无人” 难题

  建立 “传承人 + 新匠人 + 青年群体” 三级体系:提升传承人社会地位与收入,吸引设计师、营销专家等跨界人才,联合院校开设非遗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青年传承人。

  (二)政策金融:缓解 “发展资金” 瓶颈

  政策层面:细化落实 “稳就业促增收 30 条”“非遗传承保护十条”,形成政策协同效应;

  金融层面:设立非遗创业基金,提供贴息贷款、信用贷款,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

  知识产权:建立非遗快速确权、维权通道,保护传承人与创新者权益。

  (三)市场品牌:提升 “产品竞争力”

  认证体系:制定 “非遗创新产品” 标准,为优质产品背书;

  品牌建设:整合 “洛南手工” 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自有品牌,形成合力;

  展销平台:举办非遗博览会、线上购物节,扩大现有 175 个销售网点(覆盖西安、南京等地)的辐射范围。

  (四)权益保障:守住 “就业稳定性” 底线

  扩大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覆盖范围(截至 2025 年 6 月,洛南已督促存储 415 万余元),将非遗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保体系;通过发放维权手册、一线宣讲法规、“快立快调快审” 劳动争议机制,为劳动者维权提供保障。

19.jpg


  五、行动建议与未来展望:打造非遗就业 “洛南样本”

  为进一步激发非遗就业新动能,建议洛南优先推进五项行动,并明确长远发展方向。

  (一)五项重点行动

  非遗数字赋能行动:建立非遗大数据平台,为工坊提供直播设备与电商培训,推动所有非遗项目上线销售,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

  非遗产业链增值行动:选择陈醋、豆腐、草编等 3-5 个项目,延伸深加工、创意设计、体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

  非遗产教融合行动:与高校共建非遗创新研究中心,在职业学校开设非遗专业,举办创新工作坊;

  非遗品牌提升行动:制定 “洛南非遗” 品牌标准,在西安、商洛打造集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非遗店,举办非遗文化节;

  非遗就业保障行动:扩大工资保证金覆盖范围,开发非遗就业保险,建立一站式就业服务站点。

  (二)未来发展目标

  短期(3 年内):非遗带动就业规模从 2.6 万人增至 3.4 万人以上,年产值突破 4 亿元;青年从业者比例提升至 30% 以上,创新产品占比超 50%,打造 1-2 个全国知名非遗品牌;

  长期方向:实现 “三转变”—— 从 “分散化” 到 “集群化”(建设非遗产业园)、从 “传统化” 到 “现代化”(传统技艺 + 现代科技)、从 “地域化” 到 “国际化”(推动非遗产品出口与文化交流)。

  未来,洛南县有望通过非遗就业新动能的释放,成为全国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示范区,为乡村振兴提供 “文化赋能就业” 的可复制经验,让秦岭南麓的非遗文化在创造性劳动中焕发新生,书写稳就业、促增收、惠民生的温暖答卷。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