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世界里的生命之歌

  父亲已去世一年多了,我曾在梦中五次见到父亲,醒来才发现是一场梦。每当想念父亲时,在脑海里自然就会想起一些父亲生前的往事来。

  父亲辛宗学,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党员干部,他一生没有伟大的发明,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但他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用实实在在的言行和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父亲一生爱岗敬业,清正廉洁,热心助人,勤劳朴实,从事党的农村工作40多年,曾先后40多次被商洛行署、商洛军分区政治部和镇安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基层先进武装干部”、“基层优秀土地管理员”。在退休后的20多年间,他仍热心公益事业,不忘初心,带头发展产业,引导群众致富。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活着能干一天是一天,能奉献一天是一天。”当地干部群众也说他是“一缕不落的晚霞,一直都在发着光和热”。

1.jpg

  1935年9月,父亲出生在镇安县西口回族镇青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解放前,我的祖父祖母都是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旧社会苦难的生活环境,让父亲自幼养成了倔强好胜的性格;穷人翻身得解放,让他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感恩的种子。1949年11月镇安解放时,他才14岁就加入了共青团组织;1953年8月又参加了当地民兵组织;1959年9月加入了党组织,1960年8月参加了工作。先后担任过大队会计、公社武装干部,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原镇安县西口区委纪检干部、区公所土地管理员。

  记得父亲生前常爱说的一句话,“咱没有个啥文化,干不了个啥大事情,但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把力所能及的农村工作要干好”。父亲不仅是这样说的,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他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把解放后,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让他入了党,参加了工作视为感恩之源。

  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父亲当时在原镇安县程家公社担任革委会副主任,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的这一伟大号召,按照公社党委的安排,让他包抓全公社工作最难做、群众思想基础最差、集体收入无分文、回族和汉族群众居住较分散的青树大队办一个大队合作医疗站,解决全大队530多名回族和汉族群众看病不方便、治病有困难的突出问题。他来到青树大队后,首先从解决党员干部思想懒惰、群众思想落后入手,集中全大队党员干部学《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利用一周时间,以整风的形式,让党员干部讲信念、谈打算、说体会,在统一了党员干部思想的基础上,他又把全大队21名党员干部分成7个小组,安排到全大队7个生产队召开群众会,让回族汉族群众谈合作医疗站怎么办、购买药品的钱怎么筹。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最终确定自力更生,向土地要资金,发动群众开挖荒地种粮筹资创办大队合作医疗站。全大队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统一后,说干就干,他立而组织发动全大队350名男女劳力齐上阵,他自己也带上锄头,撸起袖子和群众一起干。苦干一个来月,在青树大队的阴坡山第7生产队开挖荒地31亩,种上了玉米、洋芋、大豆,用卖玉米、洋芋、大豆收入1810块钱,从县城购回了中西药品,占用大队办公室1间,办起了全公社第一个大队合作医疗站。后来,他的这种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自力更生、开挖荒地种粮筹资金购药品办合作医疗站的作法,在全县各大队进行了推广。

  父亲是个顾大家忽小家的工作狂谁都知道。我们家距程家公社仅有一里多路,为了工作,平时两三个月回家一次,对他来说是很正常的事了。家里的事儿,全由母亲一个人既要参加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又要操持家务一肩挑。有时家里有点急,或者亲戚朋友想找他办点事,他要么是在哪个大队的农田基建工地上抬石头,要么是在哪个大队的公路会战工程上砌石坎,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在单位或家里很难见到他。1972年镇旬(镇安至旬阳)公路建设在急,他带领程家公社50多名劳力奋战在公路上,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父亲一连半年时间没回家。家里我4岁的妹妹小梅突发肺炎,母亲急得连续托人捎了三次信,让父亲回家为妹妹治病,他都没有脱开身。母亲在家里,只有在公社卫生院买一些消炎药凑合着让妹妹喝,结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期,妹妹的病情不断加重,最后离开了人世。当妹妹小梅病故的消息托人传到他的耳旁时,他才急急忙忙赶回家里,那已经是小梅妹妹死亡后的第三天了,父亲望着小梅的坟堆抱头大哭起来。

  善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农村工作,是父亲从事农村工作的一大法宝。我也曾经干过好几十年的农村工作,也没有学会父亲做农村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父亲在日常的农村工作中,哪里的群众工作难做,哪里就有他的声音;哪里的工作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尤其是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以后,出现了“各种各的田,各端各的碗,各挣各的钱,何必要人管”的无政府自由主义现象,集体活动难开展,群众思想难发动。1994年冬,全县开展冬季农田基建大会战。原镇安县西口区委决定在全区五个乡建成5个50亩以上的农田基建工程点。父亲主动向区委请缨要求到原茅坪回族乡茅坪村办农田基建工程点。茅坪村地处街道,全村360多人,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是经商做生意的,平时召开个群众会都很难,要完成50亩以上的农田基建工程任务谈何容易。为了办好农田基建工程点,父亲来到该村后,在统一全村党员干部思想的基础上,采取谁修地谁受益,生意修地两不误的办法,让做生意的回汉族群众逢集做生意,不逢集时修农田,谁修的地谁耕种,这种办法群众来了积极性,很快全村百余名男女劳力齐上阵,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在茅坪村河阳坡就完成了高质量、高标准兴修农田52亩。县委、县政府知道了这一做法后,还组织全县160多名区乡干部来到茅坪村召开了农田基建现场会。会上,父亲向入会的同志们介绍了经验,他说:“越是工作难开展,群众难发动的地方,把工作想办法推开了,这样才能推动全局工作,对其他地方完不成工作任务的才有说服力。”

2.jpg

  “当干部就要清正廉洁,不占小便宜,办事公道正派,这样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信任你当干部。”这句话既是父亲廉洁自律的座右铭,又是教育儿女常挂在嘴边警示语。70年代初,我家也和一些普通农民家庭一样,孩子多,劳力少,我们兄弟姊妹6个每顿吃着菜糊汤、萝卜粥,大人做活饿得慌,小孩子长身体饭吃后又饿得快。有一年初冬的一天,二弟放学回家,途经生产队的柿子园,看到树上的柿子红红的,爬到树上摘了10个红柿子偷偷地放在了屋里的炕洞里。被父亲发现后,把二弟找来,除了严厉地批评外,还让二弟到生产队里召开的群众会上做了检讨,并让队里扣去了母亲辛辛苦苦挣来的三个劳动日作为赔偿柿子的钱。

  在70年代,农村一家一户日子都过得很紧巴,有人想请父亲办点事,只要不违背原则、违犯法律,他都热心乐意去帮别人尽力办。1973年冬季征兵,那时父亲还兼任着程家公社的武装干部,有一位回族农民家里有3个儿子,想让刚从初中毕业的三儿子去参军,事先也找父亲说过好几次。经过体检、政审合格后,那位回族农民的第三个儿子终于如愿穿上了绿军装,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这事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事,但山里农村人厚道,认为是父亲帮的忙,儿子才能参了军,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一天晚上,那位回族农民送来了两封挂面、两斤玉米酒、两斤红糖和一条“宝成”牌香烟以表答谢。这种规格的礼,在当时还算是农村比较丰厚的重礼。父亲也热情地接待了那位回族农民,并让那位农民在自己家里吃了饭、喝了酒,然后把礼退给了那位农民。并耐心地对那位农民说:“你儿子参军保国是好事,体检、政审又符合条件,你不必要花钱来答谢我”。

  1981年9月,农村开始全面落实包产到户责任制,父亲被原西口区委先后安排到原西镇乡的聂家沟、农丰、杨家河、黑沟四个村落实包产到户政策。按照划分土地入户的基本原则,把土地分为好、中、差三个类型,每个农户承包的土地必须是好、中、差搭配,这样才能达到合情合理,让每户群众既有好地种,也有差地耕。然而,当他来到杨家河村落实包产到户责任制时,父亲的一位姓任的姨表弟却向他出了难题,反复找他要耕种好地,不愿意承包差地。为了确保自己能全部承包到好地,父亲的那位姨表弟也费了心机,请来亲朋好友,买来酒菜,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专门招待父亲。当父亲的那位姨表弟把酒菜端到桌上请他入席时,父亲已经在一位贫困户家里吃了两碗洋芋糊汤,回西口区委开会去了。

  1995年,父亲已经开始从事土地管理工作了,审批庄基地,收取土地管理费,有些人想多占点庄基地面积,少交点管理费,总想和他套近乎,在他身上想办法。1995年冬,父亲的一位家住西镇乡上河村姓龙的表哥,新建房屋审批面积0.33平方米,结果建成后丈量面积0.43亩,超出1分地。为了免于处罚,父亲这位姓龙的表哥晚上给他送来了500块钱的红包,让父亲做主蒙混过关。结果,父亲不仅没收红包,反而按照土地管理法规,从重处罚了表哥,气得他的那位表哥经常说:“辛宗学搞工作不活套,把政策认得真,是个瞎着眼睛不认人”。

  父亲一生清正廉洁,办事公道正派,他反对别人给他送礼,也从不向别人行贿为自己谋好事。和父亲在一起共过事,打过交道的老领导很多,有的当上了局长,有的当上了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按理说我们弟兄姊妹6个,在前些年找找关系,走个后门完全可以全部解决工作问题。然而,父亲从来都怕麻烦他人,不愿给领导出难题。我们兄弟姊妹们看到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通过关系,找领导,让自己的儿女有的当了干部,有的当上了工人,吵着也让他去找找关系,送送礼,也都能吃个轻松饭。父亲却对我们说:“要参加工作当干部、当工人,要靠本事,凭能力,国家有招工招干指标自己去考,考上了吃公家饭,考不上了当个农民,做点生意也光荣,要让我去求领导,找熟人,我真的丢不起这个人。”到至今,我们兄弟姊妹6个,我是当兵退伍后招干参加了工作,二弟辛恒兴,1983年考上了渭南中医学校当了一名普通医生,四弟辛恒文从事人寿保险工作多年,凭实绩和能力2007年才转为正式职工,另外两个妹妹都在做餐饮生意;今年已近六旬的三弟辛恒斌仍在建筑工地或煤矿上靠干活挣钱养家过日子。父亲生前常对人说:“我参加工作以来,要是一心想着自己的事,见好就收,见钱就拿,现在恐怕儿女都能吃上公家饭,我在县城最少也有一两套商品房,也不会一直住着两间破旧的土坯房。”

3.jpg

  1997年9月,父亲退休回到了家里,他人虽然退出了工作岗位,但他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勤劳朴实的思想一直没有退。平时他爱看书读报,每天的中央新闻联播天天看,雷打不动,准时收看,掌握了解一些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家里种点庄稼、养牛羊,遇到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不论远近他都会赶去给人家帮个忙,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有些人问他,你退休了应该好好休息,安度晚年,还看个啥报刊,每月有三千多块的养老金,还种个啥庄稼、喂个啥牲口?他却说:“我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调解民事纠纷时,我给群众道理说不准,弄不好讲的道理还会偏离了方向。说起种庄稼喂牲口,我当作锻炼身体,在城里的老年人跳舞跑步锻炼,我种庄稼、喂牲口全身都能得到锻炼,比城里的老年人还锻炼得好。”如果哪里出现了灾难,父亲还会自觉地伸出援助之手,献点爱心;村里有个矛盾纠纷,他还会主动去参与调解。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当父亲从电视上看到灾区群众受灾的画面时,他流下了同情的泪水,第二天就向灾区捐出了1000元钱。2009年5月,本村一位姓狄的贫困户父亲去世了,正是麦黄炎热天气,没有钱买棺材亡人难入土。父亲知道后,主动送去5000元,让这位姓狄的贫困户为其父亲买了副棺材。2017年4月,村上进一步走村入户核定贫困户,有些群众根本不符合贫困户标准,却为了享受贫困户待遇,上县上找,去镇上闹,,到村上吵,一时间矛盾纠纷不断,致使村上的精准扶贫工作难开展。这时,父亲主动站了出来,把一些上访户集中起来学政策,耐心细致讲道理,反反复复做工作,终于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稳定了上访群众的思想。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这一点精神,就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父亲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是基层农村干部岗位,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全部献给了家乡的建设,这看似很平凡的一生,却把一个基层党员干部,一个中国农村普通党员干部的善良、敦厚、正直无私和勤劳实干精神做到了极致。

  父亲的一生虽然很平凡,但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没有给后辈留下多少物质财富,却给后辈留下了丰富、宝贵、永久的精神财富。(辛恒卫)

下一篇:怀念奶奶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