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躬耕解千结 丹心护民谱和谐——记“全省十佳人民调解员”黄本有

  (作者:匡培印  辛恒卫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60.jpg

  镇安县调解大厅里,总能看到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伏案忙碌,时而耐心倾听群众诉求,时而细致梳理争议焦点,时而温和释法说理。他不是法官,却被群众亲切唤作“黄法官”;早已年过七旬,退休17载仍坚守调解一线。他就是“全省十佳人民调解员”黄本有,用一颗赤诚之心,在情、理、法之间架起沟通桥梁,让千余起矛盾纠纷化于无形。

  这位群众口中的“黄法官”,是镇安县人民调解领域的“压舱石”。2009年,镇安县在全市率先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有着丰富基层司法工作经验的黄本有众望所归,被聘为县医调委副主任。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他后续又陆续挑起安全事故纠纷调委会主任、县人民调解协会副秘书长、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等重担。从基层司法所长到专业调解骨干,岗位在变,但他为群众解纷止争的初心从未改变。

  十七载寒来暑往,黄本有扎根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化解矛盾。据统计,他累计调解医疗纠纷、安全事故、物业争议、劳动纠纷、校园伤害、企业债务等各类矛盾1200余件,成功化解重大疑难信访案件685件,涉及当事人3500余人,调解协议履行金额达9700多万元,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67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100多万元。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他对调解事业的执着坚守。凭借卓越表现,他多次获评全县优秀人民调解员,2022年被表彰为“全县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3年2月更是斩获“全省十佳人民调解员”殊荣。

1.jpg

  “三心”融“六法”:解开法结更解心结

  “调解不是简单‘和稀泥’,既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这是黄本有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前不久他成功调解的一起外地农民工工伤赔偿纠纷,正是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湖北籍务工人员卢某某在镇安县某工地施工时,不幸被随车吊砸伤右足,经鉴定为七级伤残。用人单位虽支付了全部医疗费,但双方就后续约40万元的伤残赔偿款产生激烈分歧,多次协商无果后,共同向县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接手案件后,黄本有第一时间梳理争议焦点:卢某某希望获得足额赔偿以保障后续生活,企业则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采取“背对背”沟通与“面对面”协商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向企业负责人释明工伤赔偿的相关规定,明晰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向卢某某说明企业经营实际,引导其理性诉求。经过多轮耐心疏导,双方终于达成共识,企业一次性支付卢某某34万元补偿款。为确保协议落地,黄本有还主动引导双方申请司法确认,给这份调解协议加上了“法律保险”。

  “出事后我心里一直没底,多亏黄主任跑前跑后,让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签署协议时,卢某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场景,对黄本有而言早已司空见惯,他每年要参与调处各类纠纷50多起,无论是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是涉及巨额款项的经济纠纷,只要群众有需求,他从不推辞。

  多年实践中,黄本有摸索总结出“三心”“六法”调解工作法,成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三心”即对待群众有热心、调处过程存公心、化解矛盾怀爱心;“六法”则包括用亲情唤醒理解的“亲情法”、疏通心理堵点的“疏导法”、引导正视偏颇的“归谬法”、融合法理人情的“融情法”、重建双方信任的“增信法”、倡导换位思考的“换位法”。这套工作法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让许多剑拔弩张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2.jpg

  公道存心间:做群众信赖的“公正人”

  “有事找黄主任”,这是镇安县不少群众和单位的共识。这份信任,源于黄本有始终坚守的“公道”二字。在他看来,调解的核心是做通人的工作,而做通工作的前提,是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线。

  同住镇安县城的汪某某与王某某本是好友,一次在艾灸馆嬉闹时,王某某不慎用雨伞柄击伤汪某某左眼。汪某某入院治疗后,双方就赔偿问题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最终只好求助县人民调解委员会。

  接待两人的黄本有没有先讲法理,而是热情地倒上热茶,让情绪激动的两人先平静下来。他一边耐心倾听双方陈述,一边仔细梳理细节:王某某虽系过失伤人,但需承担侵权责任;汪某某虽为受害者,诉求也需合情合理。理清脉络后,黄本有先是向王某某释明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明确其赔偿义务;随后又开导汪某某换位思考,避免过度索赔。在他的撮合下,王某某当场一次性赔偿汪某某7万元,昔日好友握手言和。

  “调解结果要让双方都服气,就不能偏私。”黄本有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事调解工作以来,他记不清谢绝过多少次吃请、推掉过多少个红包。有一次,一位当事人为表感谢,悄悄将一个红包塞到他抽屉里,他发现后当即追出去退还,并严肃告知:“调解是我的职责,公正办事是本分,红包绝对不能收。”正是这份铁骨铮铮的正气,让他赢得了群众的由衷尊重。

3.jpg

  热线永不熄:做百姓身边的“守护人”

  77岁的年纪,本应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时光,但黄本有的生活却比退休前更忙碌: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调解大厅,接待来访群众、梳理案件材料;下午要么外出调解,要么通过电话、微信为群众解答疑问,直到傍晚6点才离开岗位。这样的工作节奏,他已坚持了数十年。

  这份坚守,早在他担任青铜关镇司法所长时就已养成。那时乡村交通不便,他就骑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下乡调解,崎岖的山路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坚固的自行车最终被骑得“散了架”。除了因严重胃病住过几天院,他几乎从未休过完整的假期,就连春节、国庆等节假日,也常常奔波在调解路上。

  随着时代发展,黄本有也与时俱进,学会了用微信、视频等线上方式调解。去年国庆假期,他就通过线上调解化解了一起异地婚恋财产纠纷。镇安县男子张某与西安市长安区女子李某订婚後,因性格不合决定解除婚约,双方就8.4万元订婚礼的退还问题产生争议。当时张某在外地务工,便委托父亲向调委会申请调解。黄本有接手后,分别添加两人微信,利用视频连线“面对面”沟通,既讲法律规定,又谈人情事理,最终促成李某退还6.4万元彩礼,纠纷圆满解决。

  为了及时回应群众需求,黄本有坚持24小时不关机。有一次深夜11点多,手机突然响起,原来是一位村民因邻里宅基地纠纷情绪激动,睡不着觉想咨询解决办法。他二话不说,耐心倾听对方诉求,细致讲解相关规定,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直到对方情绪平复才挂断电话。妻子心疼地劝他:“这么大年纪了,夜里就别接电话了,好好休息。”他却笑着说:“群众半夜打电话,肯定是急得没办法了,我能帮就帮一把。”

36.jpg

  从风华正茂到满头华发,黄本有用半生坚守诠释着“为群众解纷止争”的初心。当被问及还要干多久时,他眼神坚定地说:“只要身体吃得消,群众还需要我,我就一直干下去。看着当事人从愁眉苦脸到展露笑容,我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能为社会和谐出点力,是最有意义的事。”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