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织就共富路 匠心传承邻里情——手艺人李小茹的温暖坚守 (二)

  (作品:李小茹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102.jpg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在乡邻口中,大家亲切唤作“茹姐”的李小茹,就是这样一位指尖藏着“夺天工”技艺的手艺人。她的双手布满劳作留下的薄茧,却能让寻常藤条生出灵韵、素色丝线饱含温情,更用这双手编织出自己与乡邻们的幸福生活。从独自支撑家庭的普通妇女,到引领众姐妹增收致富的带头人,李小茹以匠心为笔、以丝线为墨,写下了一段邻里互助、技艺传承的温情佳话。

48.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李小茹的手编技艺,是岁月打磨的真功夫,更是祖辈手艺的薪火相传。早年独自抚养一双儿女时,生活的重担让她重拾了家中代代相传的手编手艺。为贴补家用,她把所有闲暇时光都倾注在针线藤条之间,“日攻夜习,未尝稍怠”。起初只是编织些结实耐用的藤筐竹篮,随着经验积累,她开始琢磨着翻新花样——将玉米叶与彩线搭配出层次分明的质感,把乡土民间的传统纹样融进编织纹路,就连旁人眼中废弃的旧毛线,在她手中也能蜕变成精巧别致的挂饰。

  为了让老手艺贴合当下审美,她常揣着草图去集市观察客流喜好,把路人称赞的样式记在本子上反复改良。有一次为了编织一款灵动的花鸟挂饰,她连续数日对着庭院里的紫藤花细心观察,从花瓣舒展的弧度到花蕊的细微形态都逐一描摹,最终织成的挂饰栩栩如生,刚摆上集市就被顾客一眼相中买走。乡邻们见了总忍不住夸赞:“茹姐的手就像有魔力,粗藤旧线到她手里,都能变成拿得出手的好东西。”

46.jpg

47.jpg

  日子渐渐有了起色,李小茹却注意到,身边不少姐妹因为要照料老人、看管孩子,无法外出务工,常常为零花钱犯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手艺藏着掖着不如传开来。”她当即决定敞开自家院落的大门,把多年钻研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让老手艺成为乡邻们的“致富技”。

  为了让姐妹们尽快掌握技巧,她连夜整理出图文并茂的编织手册,从穿针引线、基础打结等入门功夫教起,把复杂的纹样拆解成易学易懂的简易技法。对上手较慢的姐妹,她更是手把手耐心示范,指尖缠着丝线一遍遍地演示,直到对方完全掌握要领。70多岁的王大娘记性不好,一个简单的麦穗结总也编不对,李小茹就每天专门抽出半个时辰单独教她,还自编了朗朗上口的口诀:“一绕二穿三收紧,麦穗饱满靠耐心。”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不到一周,王大娘就编出了第一件像样的作品,拿着成品时笑得合不拢嘴。

  随着加入的乡邻越来越多,原本冷清的院落变成了热闹非凡的“巧手坊”。姐妹们围坐在一起,指尖翻飞间交流编织技法,闲话家常中解开生活心结。张家媳妇擅长色彩搭配,就主动教大家给藤编上色;李家大姐有设计天赋,便分享新颖的花样思路。原本零散的手艺人,渐渐聚成了一支有凝聚力的小团队。她们的作品也愈发精致多样,从最初的筐篮器皿,拓展到挂饰、摆件、服饰配件等多个品类,不仅在本地集市供不应求,更通过熟客引荐卖到了周边市县,口碑越传越广。

  “以前总愁着要照顾老人没法出门挣钱,现在跟着茹姐在家编东西,一个月能挣不少,孩子放学还能陪着写作业,心里踏实又暖和!”刚领到当月收入的陈大姐,手里攥着工钱,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样的笑容,在“巧手坊”里每天都能见到,是手艺带来的底气,更是邻里互助的温情。

7.jpg

8.jpg

9.jpg

  如今,“茹姐手作”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招牌,不少外地客户特意上门订购,更有人专程来请教技艺传承的经验。面对大家的称赞,李小茹总笑着摆摆手:“手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能靠它吃饭,还能带着姐妹们一起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事。”

  暮色降临,“巧手坊”的灯光依旧明亮。指尖翻飞间,藤条丝线交织成精美的物件,也交织出乡邻们蒸蒸日上的好日子。这指尖的匠心,不仅守住了传统技艺的温度,更织就了一幅邻里相帮、携手增收的乡村振兴温情画卷。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