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李小茹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在乡邻们口中,“茹姐”李小茹便是这样一位藏着“夺天工”技艺的巧人。她那双手,虽布满劳作留下的薄茧,却能让寻常藤条生韵、素色丝线含情,更用这双手编织出自己与乡邻们的幸福图景。从独自撑家的普通妇女到引领众姐妹增收的带头人,李小茹以指尖匠心为笔,写下了一段邻里互助的温情佳话。




李小茹的手编技艺,是岁月磨砺出的真功夫,更是祖辈手艺的薪火相传。早年独自抚养一双儿女时,生活的担子让她重拾家中代代相传的手编手艺。为贴补家用,她把所有闲暇都耗在了针线藤条间,“日攻夜习,未尝稍怠”。起初只是编些结实耐用的藤筐竹篮,后来便琢磨着翻新花样——将玉米叶与彩线搭配出层次感,把民间纹样融进编织纹路,就连废弃的旧毛线也能在她手中变成精巧的挂饰。
为了让作品更合时宜,她常揣着草图去集市观察,把路人称赞的样式记在心里反复改良。有次为编出一款灵动的花鸟挂饰,她对着庭院里的紫藤花观察数日,连花瓣舒展的弧度都细细描摹,最终织出的挂饰栩栩如生,刚摆上集市就被人买走。乡邻们见了总说:“茹姐的手像有仙气,粗藤旧线到她手里,都能变成金枝玉叶。”


日子渐有起色,李小茹看着身边不少姐妹因要照料老人、看管孩子,无法外出务工,常常为零花钱犯愁,心里很不是滋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手艺藏着不如传着。”她当即敞开自家院落的大门,把多年钻研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
为了让姐妹们尽快上手,她连夜整理出图文并茂的编织步骤,从穿针引线、基础打结教起,把复杂纹样拆解成简单技法。对上手慢的姐妹,她更是手把手示范,指尖缠着丝线一遍遍演示,直到对方掌握要领。70多岁的王大娘记性不好,一个麦穗结总编错,李小茹就每天抽半个时辰专门教她,还编了简易口诀:“一绕二穿三收紧,麦穗饱满靠耐心。”不到一周,王大娘就编出了第一个像样的作品。
随着加入的乡邻越来越多,冷清的院落成了热闹的“巧手坊”。姐妹们围坐在一起,指尖翻飞间交流技法,闲话家常中解开心结。张家媳妇教大家给藤编上色,李家大姐分享花样设计思路,原本零散的手艺人聚成了有凝聚力的小团队。她们的作品也愈发精致,从最初的筐篮器皿,拓展到挂饰、摆件、服饰配件等多个品类,不仅在本地集市供不应求,更通过熟客引荐卖到了周边市县。



“以前总愁着照顾老人没法挣钱,现在跟着茹姐在家编东西,一个月能挣不少,孩子放学还能陪着写作业,心里踏实着呢!”刚领到当月收入的陈大姐,手里攥着崭新的工钱,脸上笑开了花。这样的笑容,在“巧手坊”里每天都能见到。
如今,“茹姐手作”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招牌,不少外地客户特意上门订购,更有人来请教技艺传承的经验。面对称赞,李小茹总笑着摆摆手:“手艺是老祖宗传的,能靠它吃饭,还能带着姐妹们一起好,这才是真的好。”
暮色降临,“巧手坊”的灯光依旧明亮。指尖翻飞间,藤条丝线交织成精美的物件,也交织出乡邻们蒸蒸日上的好日子。这指尖的匠心,不仅守住了传统技艺的温度,更织就了邻里相帮、共赴小康的温情画卷。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11 / 11月
21 / 10月
20 / 10月
16 / 10月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