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牵邻里 针织共富——“茹姐”和她的巧手坊故事 (三)

  (作者:李小茹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102.jpg

  在咱们村,提起李小茹,乡亲们都爱喊她“茹姐”。这位手上带着层薄茧的妇女,手里的针线藤条像有灵性似的——玉米叶配着彩线编出层次感,旧毛线盘成精巧挂饰,就连常见的藤条,经她一绕一穿,也能变成模样周正的筐篮。从一个独自养家的普通媳妇,到带着一群姐妹挣钱的带头人,茹姐用这双手,织出了自己的好日子,也织暖了一院子乡邻的心。

48.jpg

35.jpg

37.jpg

40.jpg

42.jpg

43.jpg


  茹姐的手艺,是从祖辈那儿传下来的,更是苦日子里磨出来的。早些年一个人带俩孩子,家里开销紧,她就把奶奶教的编织手艺拾了起来。那时候没别的心思,就想多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每天忙完家务就坐在院坝里编,天擦黑了就点着灯接着弄,手上的茧子就是那时候慢慢长出来的。

  一开始她就编些藤筐、竹篮,结实是结实,但买的人不多。茹姐心思活,常揣个小本子去集市转悠,看年轻人爱什么样的花样,大爷大妈喜欢什么样的款式,人家说一句“这个样式好看”,她就赶紧记下来。有回想编个花鸟挂饰,她盯着院门口的紫藤花看了三天,花瓣怎么舒展开,花蕊长什么样,都用笔画在本子上,编坏了三团线,终于织出个栩栩如生的挂饰,摆到集市上没半小时就被人买走了。乡亲们见了都夸:“茹姐这手真神,不值钱的东西到她手里,都能变宝贝。”

47.jpg

45.jpg

  日子慢慢好起来了,茹姐却发现村里不少姐妹犯愁——要照顾老人孩子,没法出去打工,想买点东西都得伸手要钱。她心里盘算着:“手艺这东西,藏着掖着没用,教给大家一起挣才实在。”第二天一早就敞开院门喊:“想学编织的姐妹都来我家,我手把手教!”

  为了让姐妹们学得快,茹姐熬了两晚,画了本带图的小册子,从怎么穿针、怎么打结这些最基础的教起,把复杂的花纹拆成一步一步的简单手法。碰到学得慢的,她从不嫌烦,拿着线在手里一遍遍地演示。70多岁的王大娘记性差,一个麦穗结总编不对,茹姐就每天抽半个钟头单独教她,还编了句口诀:“一绕二穿三收紧,麦穗饱满靠耐心。”没过一周,王大娘就编出了个像样的杯垫,举着给大伙儿看,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来学的姐妹越来越多,冷清的院子变成了热热闹闹的“巧手坊”。大家围坐在一起,手里编着东西,嘴里聊着家常,谁家孩子上学没人接,立马有人搭话帮忙;谁家老人不舒服,大伙轮流去照看。张家媳妇懂配色,就教大家给藤编上色;李家大姐会设计,就琢磨着编些新颖的手机挂饰、钥匙扣。原本各干各的手艺人,慢慢凑成了个有干劲的小团队。

  她们的东西也越做越全,从最初的筐篮,到挂饰、摆件、围巾,花样越来越多。不光本地集市上抢着要,周边市县的人也通过熟客找上门来买。刚领完工钱的陈大姐攥着钱笑得踏实:“以前照顾老人没法上班,总愁没钱花。现在跟着茹姐在家编东西,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孩子放学还能陪着,这日子过得才有劲!”

1.jpg

20.jpg

25.jpg

26.jpg

  现在“茹姐手作”的名声越来越响,不少外地客户专门开车来订货,还有人来请教怎么把老手艺做成营生。面对称赞,茹姐总是笑着摆手:“这手艺是老祖宗留下的念想,能靠它吃饭,还能带着姐妹们一起过好日子,比啥都强。”

  傍晚时分,“巧手坊”的灯还亮着,姐妹们的笑声混着针线穿梭的细微声响飘出院子。指尖翻飞间,藤条丝线织成了精美的物件,也织就了乡亲们互帮互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好光景。这藏在针线里的匠心,守着老手艺的温度,更织出了一幅邻里和睦、携手致富的暖心画卷。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