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岁抗战老兵宋胜银:家国情怀永流传

  (通讯员:辛恒卫   舒建军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1756948125406827.jpg

  9 月 3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纪念日。镇安县达仁镇丽光村,95 岁的抗战老兵宋胜银坐在电视机前,看着身着军装、佩戴领章帽徽和奖章的抗战老兵代表坐在观礼台上,心情格外激动。

1.jpg

  “这份荣誉,属于所有牺牲的战友……” 宋胜银声音哽咽却又字字有力,他颤抖的双手轻抚着胸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眼中泪光闪烁。这枚纪念章,见证了他与国家记忆的深厚联系。

  宋胜银出生于 1930 年,镇安县达仁镇一个普通农家子弟。1943 年春,因家中兄弟 4 人,他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幸运的是,在被押往郧西鄂保四团途经镇安县岩屋河时,他被八路军游击队解救并入伍,随后随八路军 120 师开赴山西左权县投身抗日战争。由于年龄小,他起初被分配到连部担任通讯员。

  在左权县(原名辽县)麻坪湾的一次战斗中,连长被敌人压在身下,急切呼喊:“小宋,快!” 宋胜银迅速捡起枪,用枪托狠狠砸向敌人。这次肉搏战中,他的左大腿被日军刺刀划破,险些伤及动脉。

  此后,宋胜银随部队先后参加了宛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徐州会战期间,弹片和石渣致使他头部、双腿多处受伤,至今疤痕可见。

2.jpg

  “第三次负伤是在朝鲜战场上,差点丢了性命。”1950 年 10 月,宋胜银所在部队刚跨过鸭绿江,就遭到美军袭击,激战两天后,他右腹股沟一阵剧痛,伸手一摸满是鲜血,所幸子弹擦头而过。

  1955 年 7 月,宋胜银从青海玉树某部步兵连转业回乡。途中,经过镇安县乾佑河时,暴雨刚过,河水猛涨。他肩扛包袱走到河中,被急浪冲走十多米,幸得一位村民用竹竿相救。上岸后发现,包袱里的衣服、转业证等物品全被冲走,唯有胸前的两枚奖章留存。

4.jpg

  宋胜银向来不主动向上级提要求,唯有一次例外。1968 年 10 月,镇安县人武部领导在达仁镇丽光村参观基干民兵精度射击表演,他向领导要了两套六五式布军装和两副领章帽徽作为纪念。“当兵,穿军装,戴领章帽徽是军人的标志。转业后,穿着军装、戴着领章帽徽能激励自己,不忘军人本色!” 他激动地说。

  回到家乡后,宋胜银被安排到达仁镇粮管所担任仓库保管员。1963 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主动辞职回到农村。由于他是转业军人,办事公道,很快被群众推选为生产队长。

  在担任生产队长的 19 年里,宋胜银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治坡造田、兴桑养蚕,为改变丽光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面貌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他还主动承担公社民兵训练教员的任务,一边抓农业生产,一边指导民兵训练。在他的努力下,丽光村民兵连先后 10 多次被陕西省军区、商洛军分区和县人武部评为 “先进民兵连”,他本人也多次荣获 “劳动模范”“优秀民兵教员” 等称号。

5.jpg

  1999 年,孙子出生,宋胜银为其取名宋卫国。2019 年,宋卫国不负爷爷期望,以优异成绩考入国防大学,如今在西安解放军某军事航天部队服役。

  2015 年,宋胜银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各级部门、社会团体、志愿者和学生纷纷前来探望。他常常抚摸着纪念章对年轻人说:“历史不能忘记,现在的好日子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

3.jpg

  老兵终会老去,但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那枚沉甸甸的纪念章,不仅是对宋胜银个人的崇高敬意,更是一座永远屹立的民族记忆丰碑。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