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信仰的力量 —— 铸就 “精翼工匠”​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飞产业集团张晨光在陕西省 2025 年世界青年技能日暨 “技能照亮前程” 主题活动上发言

1.jpg

2.jpg

0.jpg

  编者按:

  在航空制造的精密世界里,每一个铆钉的精准铆接、每一次工艺的优化创新,都凝聚着工匠们对事业的执着与信仰。中航西飞首席技师张晨光的成长历程,正是这种 “精翼工匠” 精神的生动写照,为我们诠释了源于信仰的力量如何铸就非凡。

  从怀揣航空梦想的青涩学徒,到斩获技能状元的技术骨干,张晨光用十年坚守淬炼信仰。入职西飞后,他从基础技能反复打磨做起,面对复杂的飞机部件试制任务,凭借借来的满满一车图纸和技术文件潜心钻研,将 40 天的装配周期缩短至 7 天。这份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让初心在实践中愈发坚定,为他的工匠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型号攻坚的征程中,信仰在担当中不断升华。面对国产大飞机研制的诸多难题,张晨光带领团队勇挑重担,攻克数字化装配技术难关,掌握关键技能、优化工艺流程,推动运 - 20、C919 数字化机翼部件装配生产线建成,实现了飞机制造模式的重大转变。他用创新突破诠释着对航空事业的责任与担当,让大国重器在匠心锻造下更具 “智慧”。

  从个人精进 to 团队共进,信仰在匠心传承中延续。张晨光深知团队力量的重要性,多年来投身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授课、带徒、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方式,累计培训数千人次,培养出多名技术能手和竞赛获奖者。他将个人技能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让 “精翼工匠” 精神在传承中生生不息,为航空事业培育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张晨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信仰之于工匠的重要意义。这份对航空事业的赤诚信仰,支撑着他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也为更多技能人才树立了追求卓越、传承匠心的榜样,激励着人们在各自领域用坚守与创新书写奋斗篇章。

20.jpg

源于信仰的力量 —— 铸就 “精翼工匠”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飞产业集团”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张晨光在陕西省 2025 年世界青年技能日暨 “技能照亮前程” 主题活动上发言

  大家好!

         我叫张晨光,是中航西飞的一名飞机铆装工、首席技师,同时也是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陕西省青联兼职副主席,享受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最美青工、陕西产业工匠人才、陕西省首席技师等荣誉。

  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经历,这段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十年磨一剑:从青涩学徒到技能状元,信仰在坚守中淬炼

  小时候,每当躺在床上听到飞机呼啸而过的轰鸣声,我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出色的航空人,亲手造出威风的战机。19 岁从技校毕业后,我怀着对航空事业的憧憬,走进了西飞,成为一名铆工。入职时,“西飞是我家,爱他建设它” 的标语深深印在我心里,也成了我工作的初心。

  刚入职时,我从辅助师傅干活做起,之后便从打好一个铆钉、钻好一个孔开始反复练习。第一次独立承担试制的飞机部件是襟翼,它结构复杂,装配精度要求极高,而且工装也是全新的。为了啃下这块 “硬骨头”,我把所有能用到的图纸和技术文件都借了出来,装了满满一辆三轮车。那段时间,我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实践中摸索,每天都忙到很晚,躺在床上还在琢磨如何优化装配顺序。最终,我提前完成了任务,比原定的两个月工期还早了不少。

  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里,我不断优化装配工序、创新装配方法,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装配质量。比如修蒙皮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我摸索出一套精确划线和控制尺寸的方法,实现了一次到位,不用反复试装。小到如何方便快捷地钻好一个孔,大到怎样合理安排工序,我都反复琢磨。通过这些努力,原本 40 天的装配周期被缩短到 7 天。多年的勤学苦练终于有了回报,2011 年,在中航工业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我一举夺冠,也因此收获了诸多荣誉。

  二、型号攻坚:以创新突破锻造大国重器,信仰在担当中升华

  随着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大型飞机作为战略性高技术装备,其研制意义重大。我所在的部门承担着国产大中型飞机多型机翼的制造任务,其中运 - 20、C919 和 MA700 均采用全数字化装配技术。我所在的班组负责运 - 20 飞机外翼翼盒总装和机翼对接工作,面对研制中的诸多难题,我带领团队开展大运机翼翼盒关键装配操作技能研究,相继掌握了大运壁板自动钻铆、发动机吊挂接头精加工、大部件密封与检测、大部件精准对接、复合材料叠层结构制孔等关键技能。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机翼装配周期大幅缩短,装配质量显著提高,为运 - 20 飞机的产能提升和均衡交付提供了有力支持。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是我们团队的工作准则。新成立的数字化装配团队在我的带领下,聚焦机翼数字化装配制造水平的提升,主动认领攻坚任务,从设备维护保养、操作规范、程序优化、人机工程改进、效率提升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我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数字化装备操作技能,还完成了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了设备加工效能,推动数字化装配技术在生产线上成功应用。这有力促进了运 - 20、C919 两条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机翼部件装配生产线的建成,使机翼组部件装配精度、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大飞机机翼制造由此颠覆了传统模式,实现了从模拟量传递向数字量传递、刚性定位向柔性定位、手工半自动化装配向基于数控设备的自动化装配的转变,让数字化生产线更具 “灵性”,研制出的装备更显 “智慧”。

  三、传承匠心:从 “单飞” 到 “头雁”,信仰在传承中延续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多年来,我兼职从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累计完成各类培训授课 2140 小时,培训 1900 多人次。重点培养带徒 27 人,其中 1 人获 “全国技术能手”,1 人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 人获 “中央企业技术能手”,3 人获国家级二类竞赛第一名,8 人获省级比赛前三名。同时,我还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的组织及技术工作,曾担任世界技能大赛飞机维修项目全国选拔赛裁判员、技术专家,参与起草各层级飞机铆装工项目竞赛方案及技术工作文件等。

  2015 年,“张晨光劳模创新工作室” 正式组建。工作室先后被评为中航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陕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0 年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技能带头人,我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深入探索飞机装配科研攻关、技能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在我的带领下,工作室完成了精密制孔、复合材料结构加工、数字化装配技术、自动钻铆技术等相关理论及实际操作培训,累计培训 2351 人次,培训课时达 2518 小时。如今,工作室已成为中航西飞青年成才的 “加油站” 和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

  未来,我会继续怀揣对航空事业的信仰,把个人理想融入航空事业发展中,用奋斗点燃激情,以匠心铸就梦想,和团队一起为中国航空制造的辉煌贡献力量!

 3.jpg

6.jpg

00.jpg

000.jpg

0000.jpg

初审:周武  许宝平  王英  王生辉  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孙凯文)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