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分享——陕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主任师薛文科在陕西省 2025 年世界青年技能日暨 “技能照亮前程” 主题活动上发言

1.jpg

2.jpg

0.jpg

  编者按:

  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前产业转型与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成为各类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作为陕西省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陕煤集团构建起多元产业板块,拥有庞大的技能人才队伍。在技能人才培育过程中,陕煤集团多管齐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通过强化党管人才、深化评价改革、完善激励机制,为技能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激发了人才活力;借助骨干培养工程、技能竞赛平台、全员赋能培训等多元培训方式,全面提升了技能人才素质;搭建发展平台、组建创新团队、培育精英工匠,充分发挥了标杆引领作用;并持续探索产业融合创新与因企制宜的培养路径,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从构建覆盖广泛的技能等级认定目录,到实施差异化薪酬分配与中长期激励;从每年投入巨额培训经费,到打造众多国家级、省级技能平台;从培育大批精英工匠,到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项目,陕煤集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其在技能人才 “选、育、用、留” 全流程的创新举措,不仅让企业自身收获了 2.2 万名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更为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当前,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陕煤集团的经验无疑为各企业提供了有益参考。希望通过对陕煤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的分享,能引发更多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关注与思考,共同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7.jpg

陕煤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分享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主任师薛文科在陕西省 2025 年世界青年技能日暨 “技能照亮前程” 主题活动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十分感谢省人社厅给予的宝贵机会,让我们能够与诸位领导、专家相互交流、学习。按照会议安排,我在此就陕煤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向大家做几点汇报,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陕煤作为陕西省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历经多年改革发展,构建起 “煤炭、化工、钢铁、电力、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铁路物流、科技、金融、现代服务” 等多元产业板块。当前,用工总量达 16.4 万人,其中合同制用工 13.7 万人,其他用工 2.7 万人。在合同制用工里,技能操作人员有 9.1 万人,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 2.2 万人,占比 24%,具体包含特级技师 26 人、高级技师 996 人、技师 3698 人、高级工 1.76 万人 。  

  (一)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强化党管人才: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度融入集团战略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工作发展规划之中。同时,把人才工作指标纳入党建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促使各级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改革评价体系:作为陕西省首家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的用人单位,陕煤集团构建了覆盖 116 个职业、244 个工种的技能等级认定目录,基本涵盖集团主要产业板块的关键工种。在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首批 26 人成功获得特级技师技能等级,并且获批首席技师评价认定资格,实现了技能人才评价从初级工到首席技师的全方位覆盖。自主认定工作开展近 5 年来,累计组织实施技能等级认定 5 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 1.4 万余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 3%。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贯通发展,已有 495 名高技能人才通过职称评审,取得工程系列职称。此外,全面落实 “新八级工” 职业发展体系,在技能操作序列设置首席技师等 8 个岗位职级,其中首席技师最高可对应所属单位班子副职待遇,极大地拓展了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

  完善激励机制:严格落实人社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在技能操作人员队伍中,精准挑选 30% 的关键岗位和骨干员工,实施差异化薪酬分配,充分体现技能价值。积极探索中长期激励政策,如股权期权、收益共享、对赌机制、超额利润分红、项目跟投等,有效激励和引导职工立足岗位,走技能成才之路,让有技能、有贡献的职工在经济上得到实惠,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二)多元培训,提升人才素质

  骨干培养工程:自 2021 年起,陕煤集团全面启动班组长 “万千百” 素质提升工程。对各产业板块的上万名一线班组长进行系统轮训,计划培养千名优秀班组长,选树百名金牌班组长。截至目前,已组织班组长培训 1.98 万人次,产生优秀班组长 2380 人,金牌班组长 49 人。通过这一工程,成功打造出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班组长人才队伍,为企业基层管理和生产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能竞赛平台:先后成功举办 “陕煤杯” 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陕西省首届 “三秦工匠杯” 技能大赛等多项高规格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所属单位每年开展职工技能竞赛近 200 场次,参赛职工达 2 万多人。通过技能竞赛,为职工提供了展示技能的舞台,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中选拔培育出一批技术明星和能工巧匠,有效带动了全体职工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

  全员赋能培训:广泛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技能竞赛专项培训实训、在线学习等多样化培训活动。每年投入培训经费 1.5 亿元,其中 63% 用于一线职工培训,每年技能人才培训超 20 万人次。丰富的培训形式和充足的培训投入,有效提升了技能人才队伍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使职工能够不断适应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三)标杆引领,发挥示范效应

  搭建发展平台:在主营业务板块主体岗位(工种),陕煤集团高标准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2 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15 个、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15 个、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31 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3 个、煤炭行业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2 个。这些平台为职工技能提升和素质发展提供了重要阵地,成为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交流合作的重要场所。

  组建创新团队: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积极引入技能要素,以攻克重点领域 “卡脖子” 技术为目标,大力支持高技能领军人才深度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探索推行 “技师 + 工程师”“大师 + 博士” 等科技创新团队合作模式,让更多技能大师走出 “工作面”“操作间”,走进 “工作室”“工作站”,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创新优势,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培育精英工匠:建立完善陕煤技能人才荣誉体系,通过行业技能竞赛、人才项目评选等方式,培育出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大师工匠。现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1 人,全国技术能手 16 人,陕西省 “三秦工匠” 15 人,陕西省首席技师 18 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 186 人,陕西省技术能手 180 人,集团技能大师 63 人。这些精英工匠成为企业的标杆和榜样,激励着广大职工努力提升技能,追求卓越,真正实现有能者有誉,有为者有位。

  (四)探索新路,完善培养体系

  产业融合创新:充分发挥陕煤产业结构多元、科技创新能力强、人才积淀深厚等比较优势,紧密结合智能化矿井、煤炭清洁利用、高端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转型升级布局,推动技能人才政策与产业、科技政策前置融通。例如,在智能化矿井建设中,提前布局相关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使技能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与产业升级需求相匹配,提高技能人才的 “含新率”,实现产业、技术、人才的良性循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因企制宜培养:综合考虑所属企业的产业基础、队伍现状和差异化定位,因企制宜指导支持用人主体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比如,对于一些产业基础较好、技术创新需求高的企业,鼓励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对于一些新成立或产业相对单一的企业,则侧重于内部培训和岗位练兵。目前,陕煤所属曹家滩矿业公司 “蒲公英工程” 人才培养计划、红柳林矿业公司 “百十一” 青年英才开发培养项目、神南产业公司 “双平台 + 235” 素质提升工程等一批特色鲜明、富有创新的人才项目蓬勃开展,培育出一批立足企业实际、解决现场难题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有效打通集团技能人才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形成 “百花齐放” 的全域技能人才矩阵。

  在省人社厅和各兄弟企业的关心支持下,陕煤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兄弟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掌握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人才项目的高层次技能人才数量较少,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尚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 。希望借此机会,向在座的各兄弟企业学习取经,同时也恳请省人社厅对陕煤技能人才工作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 。 

3.jpg

4.jpg

5.jpg

7.jpg

9.jpg

初审:周武  许宝平  王英  王生辉  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孙凯文)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