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当前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有活没人干” 与 “有人没活干” 的现象并存,这成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阻碍。
结构性就业矛盾并非由短期经济波动所致,而是经济结构长期演变、产业转型升级、人口变化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矛盾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失业人口与空缺岗位同时存在,具体体现在技能供需和区域供需两个方面。
在技能供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使得技能供需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行业为例,其持续扩张对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受教育水平和技术储备限制,大量劳动力难以胜任高技能岗位,出现 “高端岗位无人填补” 的情况。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低端服务业等行业岗位需求缩减,从业者技能单一,且由于终身学习和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他们难以快速更新技能以适应新兴行业需求,导致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与低技能劳动者就业困难并存。
区域供需不匹配也较为明显。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存在人才 “虹吸效应”,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出现 “空心化” 问题。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教育资源丰富,聚集了大量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中西部地区则因教育和培训资源匮乏,人才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相对较低,且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对新兴产业多样化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人才供需不平衡。
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成因复杂,既受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因素影响,也与国内特有因素密切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是全球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原因,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淘汰了传统行业和低技能岗位,增加了新兴技术岗位需求,推动了劳动市场分化,使高技能人才需求上升,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机会减少。此外,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和经济周期波动也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从国内来看,区域和产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分割和户籍制度、人力资本供给短板以及信息供给短缺和就业服务不足等因素进一步加深了结构性就业矛盾。东部沿海地区高附加值产业集中,吸引了大量高技能人才,而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占比大,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城乡分割和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流动性,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向城市就业市场。义务教育年限较短、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与错位、在职培训不足等问题导致人力资本供给存在短板,尤其是在 2.97 亿农民工中表现突出。信息供给短缺和就业服务不足则会延长求职者找工作的时间,可能使其技能退化、求职意愿降低,进而转化为结构性失业。
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也是提升经济活力、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解决这一矛盾需要 “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深入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就业困难,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协同政府、企业、高校和劳动者多方力量,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共同努力。具体而言,要针对不同类型就业矛盾精准施策,找准解决不同群体就业困难的着力点,同时不同主体协同发力,共同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0 / 10月
16 / 10月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27 / 08月
08 / 08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