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线 守正创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路径探索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意识形态风险若得不到及时防范化解,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影响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必须强化责任担当,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化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意识形态风险。

  一、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构建动态防控体系

  (一)完善舆情监测网络

  建立覆盖全网的舆情监测机制,借助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对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短视频平台等各类网络空间进行 24 小时实时监测。重点关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人事人才等与人社工作密切相关领域的舆情动态,及时捕捉涉及意识形态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例如,在就业形势严峻时期,密切关注网络上关于就业歧视、失业恐慌等言论,做到早发现、早预警。

  (二)加强数据分析研判

  组建专业的舆情分析团队,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舆情的传播路径、传播范围、舆论倾向等进行量化分析,准确判断意识形态风险的等级和发展趋势。定期召开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会议,结合人社工作实际,对潜在风险进行会商,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二、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巩固主流思想舆论

  (一)严格把控信息发布

  规范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有媒体平台的信息发布流程,建立信息审核制度,明确审核责任。对发布的政策解读、工作动态、典型案例等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导向性。在发布涉及敏感问题的信息时,要做好风险评估,提前准备应对预案,避免引发负面舆情。

  (二)强化宣传阵地建设

  积极打造人社领域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政策宣传视频、图文漫画等新媒体产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政策宣讲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人社政策和主流价值观。例如,举办 “人社政策进社区” 活动,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增强群众对人社工作的理解和认同。

  三、提升干部队伍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夯实工作基础

  (一)加强教育培训

  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意识形态理论知识、舆情应对技巧、新媒体运营等方面,通过专家授课、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干部主动学习,及时了解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二)落实主体责任

  明确各级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内容,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 “一岗双责”,带头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一)强化部门协作

  加强与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联动处置机制。在遇到重大意识形态风险事件时,及时通报情况,协同开展应对工作。例如,与人社部门发现网络上出现恶意歪曲人社政策的谣言,及时与网信部门沟通,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辟谣和舆情引导。

  (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人社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发挥社会组织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借助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进行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通过媒体的传播优势扩大正面宣传效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良好局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各方协同,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各类意识形态风险,为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思想氛围。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