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

  饺子和长面,在秦岭深处镇安人的饭桌上,具有特殊的意味。所以,在镇安,除了“出门饺子回家面”的习俗,还有“冬至的饺子夏至面”的习俗。

  至于冬至吃饺子,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医圣张仲景”。相传,有一年冬天,张仲景做官期满,在告老还乡的路上,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老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耳朵都冻烂了;回到家以后,他赶紧研究了一个御寒保护耳朵的方子。据说这方子是用羊肉、辣椒和其它御寒的药物,按药性比例做成馅,再用面皮将这些馅包成像耳朵形状的物体,即形如今天的饺子,然后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

  因为,冬至那天,天气冷得滴水成冰。张仲景便让家人在大街上支上大锅,为穷人施舍他发明的这种药。说来真奇,人们吃了这药,便浑身发暖,两耳生热,耳朵都得到了保护。因为这药的形状像耳朵,功效也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祛寒娇耳汤”。自此以后,人们按照张仲景的嘱咐,每到冬至这天,都做这种饺子形状的药物,以驱寒保护耳朵。后来,此俗一直延续下来,但已经不会做也不吃“祛寒娇耳汤”了,只是把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只记住了一句谚语:“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另据传说,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河北一带边境,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杀人不眨眼,十分凶残。一年,汉军于冬至这天向进犯的匈奴发起反攻。河北百姓对浑氏和屯氏恨之骨,为响应汉军行动,他们除去踊跃支前外,还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称为“馄饨”。意思是剥浑氏与屯氏的皮,吃浑氏与屯氏的肉,以求平息战乱,早日过上太平日子。夏至面,则因夏至时值麦收,新麦入库,吃新粮,以此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祈求消灾年丰。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阳气最盛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病、及荒年与人民的饥饿。镇安人夏至吃面,其实与流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相近。即在夏至这天吃凉面,以消暑散热,防止中暑。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述:“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夏至面,即凉面,多种多样,有热凉面、冷面、凉面,鸡丝凉面、蔬菜麻酱等各种特色凉面。其做法则根据条件许可、个人习惯、品味变换几十上百种,普通人家,则有擀碱面拌凉菜的;有把擀面煮熟,放在凉水里激凉,拌胡麻油或菜籽油拌菜吃的。

  我在甘肃当过好几年兵,我知道,最具特色的还是陕西流传到甘肃、天水、武威的“浆水面”。浆水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就是把下面的面汤只取其上面的清的部分,放温,但不要放凉,倒入陶制容器中,把洗干净的香芹,扔到放温的面汤里,倒入醋做引子,放在凉快的地方,盖上盖子。但不要盖的太严实。然后每天用干净的筷子搅拌一下,差不多三至五天就好了。以后再做浆水,就可以用自己以前的浆水做引子,不需要再用醋了。有了浆水,面的做法就各取所需了。其中,面条最好是手工擀制做宽面条,或者面片,最好不要用细面条或者挂面代替,否则无法体味浆水面爽滑的口感。而面要另开锅煮熟后,捞入浆水汤中,分碗盛出即可享用。浆水还可单独饮用或制成浆水鱼鱼,炎夏饮用浆水不仅解渴,也是消暑佳品。  (辛磊)

下一篇:父亲的旱烟斗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