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审:央行 央通达 王英 许宝平 王生辉 韩智慧 审编:杨川)

编者按:
于九小时极限中,见技能之光
提起无人机操作,不少人会简单等同于“飞行”与“拍摄”,但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无人机驾驶(植保)项目”的赛场,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当陕西工程科技高级技工学校教师曹宇昂捧回该项目银牌时,他手中的奖牌不仅镌刻着个人的荣耀,更映照出新时代技能人才“技多不压身”的硬核实力——那是历经九小时极限考验淬炼出的专业锋芒,亦是“师者匠心”与“赛者锐气”的完美交融。
这场耗时近九小时的赛事,堪称对技能与心智的“全方位检阅”。从排查10个硬件与20个软件复合故障的“火眼金睛”,到校准调试确保相机精准工作的“毫厘之控”,从现场计算参数规划航线的“即时算力”,到依据航拍图精准建图植保的“全局思维”,四个模块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暗藏“暗雷”。曹宇昂曾为一个肉眼难辨的氧化接线口排查三小时,也曾因长时间操控遥控器患上腱鞘炎、赛前打封闭针坚持参赛,这些细节恰恰注解了“技能”二字的重量——它从来不是轻松的操作,而是与细节博弈、与极限抗衡的坚守。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场赛事背后的“双重坚守”。作为选手,曹宇昂用每日三万步的训练量、烈日下的持续作战、突发状况前的沉着应对,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核;作为教师,他将赛事经验转化为教学养分,精准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让更多人看到无人机行业在植保、测绘、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广阔前景。而指导老师刘智进的细致陪伴与心理疏导,更让我们看到技能传承中“师徒相携”的温暖力量——正是这种技术与精神的双重传递,让技能人才的成长之路愈发坚实。
曹宇昂的九小时极限挑战,早已超越了一场比赛的意义。它让我们看清,真正的技能人才,是跨学科的“多面手”,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家”,更是传承技艺的“引路人”。在崇尚技能、培育工匠的今天,这样的故事无疑是最生动的注解——愿更多人能从这份坚守中汲取力量,让技能之光在各行各业绽放璀璨光芒。

9小时极限挑战背后的“全能飞手”
——记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银牌得主曹宇昂

在不少人印象里,无人机操作不过是“飞起来、拍清楚”那么简单。但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无人机驾驶(植保)项目”银牌得主曹宇昂用一场9小时的极限比拼证明,专业无人机技术早已突破大众认知,成为融合多学科的复杂技能体系。这位陕西工程科技高级技工学校的年轻教师,既在赛场绽放光彩,更在讲台为技能人才培养深耕不辍。
2022年底,曹宇昂入职陕西工程科技高级技工学校,成为无人机专业骨干教师。此次征战全国技能大赛,他面对的是一场贯穿全天的高强度比拼——四个紧密衔接的模块环环相扣,从硬件检修到程序调试,从空中飞行到精准作业,全程9小时的考验,既是技术功底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博弈。
“最磨人的是故障排查,10个硬件问题加20个软件漏洞,很多还是叠加出现的。”曹宇昂回忆,曾遇到线路接触不良与程序参数错误同时存在的情况,必须按流程系统排查,稍有疏漏就会导致电机无法启动。这一环节最能体现“工匠精神”,他凭借平日积累的排查经验,在规定时间内精准定位所有故障点,为后续环节打下基础。
校准调试环节的“毫厘之争”同样关键。比赛用无人机搭载的专业相机完全由程序控制,参数设置的微小偏差,都可能造成相机无法调用、颜色识别失效,直接影响后续航拍任务。曹宇昂屏息凝神,反复核对每一项参数,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而外场飞行环节,他不仅要当场计算飞行高度、航线间距等关键数据,还要实时调试程序漏洞,让无人机精准完成起飞、拍照、返航等自动化动作,每一个操作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作为压轴的建图与植保规划,更考验综合能力。曹宇昂需根据航拍照片生成高精度地图,再手动规划喷洒航线,既要避开障碍物,又要保证农药喷洒均匀精准,这背后需要扎实的地理知识、农业常识和编程技能支撑。“这不是简单的‘飞手’工作,而是复合型技术应用。”他这样总结。
赛场上的从容,源于无数个日夜的刻苦训练。曹宇昂至今记得,一次训练中无人机指示灯全亮却无法解锁,他和团队排查近3小时,才发现是隐蔽接线口氧化导致接触不良。“实际农业作业中,这种‘暗雷’故障很常见,总不能次次返厂维修,现场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他说。
很多人想不到,无人机选手还需要高强度体能训练。“烈日下连续工作八九个小时是常事,体力跟不上根本撑不下来。”曹宇昂笑着说,学校为备赛选手配备了专业体育教师,制定跑步、跳绳等训练计划,备赛期间他每天步数都超过3万步。长时间操控遥控器让他患上腱鞘炎,比赛前不得不打封闭针坚持,这份毅力令人动容。
应急处置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哪怕自动化功能再先进,特殊情况下还是要靠手动操控力挽狂澜。”曹宇昂解释,比赛中就有“自动功能失效”的模拟场景,选手需立即手动接管,完成喷洒任务并安全返航。为应对各类突发状况,他和团队通过模拟竞赛、对抗训练等方式反复打磨,甚至专门练习打印机调试等“跨界技能”——比赛中曾遇到打印规划图时设备故障,他在仅剩四五分钟的紧急情况下快速修复,从容完成提交。
这份从容背后,离不开指导老师刘智进的全程护航。作为女性指导教师,刘智进以细致耐心的风格,从故障设置、程序调试到外场训练全程跟进,既在技术上严格要求,更关注选手心理状态。“这个赛项融合编程、操控、农业等多学科知识,对选手综合素养要求很高。”刘智进说,训练场地的监控能记录操作细节,但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疏导压力,帮助选手建立稳定心态。
赛场之外,曹宇昂还是位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在他看来,无人机行业就业前景广阔,除了航拍、植保,在测绘、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都有大量岗位需求。“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当飞手,有的擅长设备维护,有的专攻程序开发,关键是找准定位。”他用心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所带班级有多名学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奖,甚至被高职院校破格录取。
如今,奖牌已被妥善收藏,曹宇昂更看重备赛过程中的成长。“那些烈日下训练的汗水,深夜解决技术难题的坚持,都比奖牌更珍贵。”他说,接下来要把赛场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更多既懂技术又善应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让“工匠精神”在校园里代代相传。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11 / 11月
21 / 10月
20 / 10月
16 / 10月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