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26-2030年)》是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核心指导性文件,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技工技师技术院校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系统谋划职业教育整体提升路径。规划立足“十四五”时期发展基础,精准研判产业升级与教育改革叠加期的新机遇新挑战,明确未来五年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方向与实施框架。
一、“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与技工院校突破
“十四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其中技工技师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贡献尤为突出,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人才培养规模与结构持续优化
截至2025年,全国职业院校累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4500万名,其中技工技师院校培养的高级工、技师等高层次技能人才占比达35%,成为先进制造、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人才供给的核心力量。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基本持平,职业本科教育成功破局,招生规模占高等职业教育总数的8%,其中技工院校牵头或参与建设的职业本科专业覆盖12个重点产业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突破。
(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机制初步成型
围绕产业需求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累计培育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000余家,其中与技工技师院校深度合作的制造类、新能源类企业占比超60%;建成50个市域产教融合共同体、8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技工院校在其中牵头建设的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占比达40%,有效提升了技能人才培养的产业适配性。
(三)数字化转型与资源建设成效显著
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整合1028万条教学资源,覆盖19个专业大类,其中技工院校主导开发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达3.2万条,占平台总量的41%;建设在线精品课程1.1万门,技工院校特色课程占比超30%,每年为850万名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服务,其中技工院校学生占比达45%,数字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四)国际交流与标准输出稳步推进
以“中文+职业技能”项目为载体,在全球80多个国家开展技能培训,其中技工技师院校牵头建设的20个鲁班工坊,重点输出智能制造、汽车维修等技工教育标准30余项,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推广的重要名片,为“职教出海”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当前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与技工院校突出挑战
尽管“十四五”时期成效显著,但职业教育仍存在适应性、协同性不足等问题,其中技工技师院校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更为突出,亟待系统破解。
(一)产业适配性不足,技能结构失衡凸显
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匹配度仅为65%,技工院校尤为突出:新兴产业专业招生占比不足30%,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高技能人才缺口达200余万人;传统专业改造滞后,部分技工院校机械、电工等传统专业占比仍超50%,与产业升级需求脱节,技能人才供给结构与产业需求存在明显错位。
(二)企业参与深度不够,协同育人机制缺失
仅30%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与技工院校的合作多停留在实训基地共建、学生实习接纳等浅层层面,实质性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的企业占比不足15%。缺乏长效激励机制,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足,技工院校“校热企冷”现象依然明显。
(三)数字化发展不均衡,技工院校转型滞后
区域间数字化发展差距显著,中西部职业院校数字化环境达标率比东部低20%,其中技工院校差距更为突出,中西部技工院校智能教学设备覆盖率不足60%,仅为东部地区的一半;教师数字素养整体偏弱,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中能熟练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教学的比例不足35%,数字化教学应用水平亟待提升。
(四)社会认可度偏低,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不畅
“职业教育层次偏低”的传统观念尚未根本转变,对技工技师院校的认知仍停留在“学历替代”层面,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知度不足;技能人才待遇保障与发展通道不完善,技工院校毕业生平均收入比同层次普通高校毕业生低18%,职业发展晋升的“天花板”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青年报考技工院校的积极性。
三、“十五五”时期发展目标:聚焦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时期,以技工技师院校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明确五大发展目标,构建与产业升级相匹配、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规模结构优化:构建多层次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职业教育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5%,其中技工院校牵头建设的职业本科专业招生占比达50%;中高职衔接培养规模扩大至30%,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贯通培养的高级工、预备技师占比超60%;职业培训年均覆盖5000万人次,其中技工院校承担的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占比达40%,成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主平台。
(二)产教融合深化:建成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
培育100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20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中技工院校牵头或核心参与的占比不低于50%;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增至5000家,与技工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的企业占比达60%;校企共建实训基地2万个,其中技工院校主导建设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达500个,实现重点产业领域实训资源全覆盖。
(三)数字化转型:技工院校率先实现标杆引领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率100%,其中技工院校实现全光网覆盖、智能教学设备教室覆盖率100%;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500个,技工院校牵头建设的占比达50%,重点覆盖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发新形态教材1万种,技工院校特色教材占比超30%;教师数字素养达标率90%,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数字技能达标率100%。
(四)国际合作拓展:技工教育标准输出提质增效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30个鲁班工坊,其中技工院校主导建设的占比达60%,重点推广智能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等特色专业标准;输出职业教育专业标准50项,其中技工教育标准占比超50%;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10万人,其中技工院校培养的本土化技能人才占比达40%,提升国际技能服务能力。
(五)社会认可提升:构建技能人才发展良好生态
技术技能人才平均收入较2025年增长30%,其中技工院校毕业的高级工、技师平均收入增长40%;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技工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职业教育社会满意度达85%,其中对技工技师院校的满意度达88%,形成“崇尚技能、认可技工”的社会氛围。
四、“十五五”时期核心任务:以技工院校为重点推动提质增效
聚焦技工技师院校高质量发展,实施五大重点任务,推动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式提升,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技工院校与产业协同发展生态
以技工院校为纽带,构建“政府-企业-院校-行业”四维协同机制。依托国家战略区域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100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由技工院校牵头建设的不少于40个,推动共建人才培养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
健全企业参与激励机制,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政策,对与技工院校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用地优先等支持。鼓励企业在技工院校设立学徒岗位,按岗位总量5%提取培训经费用于校企合作,推行“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的新型学徒制,2030年前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全覆盖。
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建立人才供需动态监测机制,每年发布重点产业技能人才需求报告;支持行业协会与技工院校共同制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课程体系,2030年前实现重点产业专业标准全覆盖。
(二)加速数字化转型:打造技工院校智慧教育标杆
实施技工院校数字化转型引领工程,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校园网络万兆到楼、千兆到班,100%教室配备智能教学设备和虚拟仿真终端;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大数据中心,重点归集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企业需求等数据,构建技能人才供需预测模型。
创新数字教学模式,推动人工智能与技工教育深度融合,打造100个国家级“人工智能+技能教育”示范项目;研发500套重点产业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其中技工院校主导开发的占比不低于50%,实现高危、高成本实训场景全替代。
完善数字资源体系,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100个国家级技工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数字教材建设计划”,开发1万种适配技工教育的新形态教材,其中理实一体化数字教材占比超60%;建立跨区域数字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东部优质技工教育资源向中西部精准帮扶。
(三)强化高层次培养:提升技工院校职业本科办学质量
扩大职业本科教育规模,新增50所职业本科院校,其中依托优质技工院校升格或联合建设的不少于20所;聚焦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设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等优势专业,2030年前职业本科专业覆盖全部重点产业领域。
深化技工特色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本科院校与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其中技工院校参与建设的产业学院占比不低于50%;推行“双导师”制度,企业导师授课比例不低于总课程的40%,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时间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
打通技能人才升学通道,健全“职教高考”制度,增加技工院校学生升入职业本科的对口招生名额;构建“中职(技工院校)-高职-职业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培养体系,2030年前实现高级工与职业本科、技师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衔接全覆盖。
(四)建强“双师型”队伍:筑牢技工院校育人根基
实施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育工程,建立全国统一的认定标准,突出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2030年前实现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比例不低于65%,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40%。建立教师企业实践长效机制,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将实践经历作为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行业企业骨干兼职教师比例,2030年前技工院校兼职教师占比达20%;设立“产业教授”“工匠大师”岗位,面向企业技术骨干、技能大师、劳动模范等开放招聘,建立柔性引才机制,2030年前每所骨干技工院校至少引进5名行业领军人才。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覆盖人工智能应用、虚拟仿真教学等技能;建设100个国家级技工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开发1000门数字化精品课程,培育一批既懂技能又善教学的复合型教师。
(五)服务技能型社会:增强技工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扩大职业培训规模,技工院校全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重点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等,2030年前年均培训规模达2500万人次,占职业培训总量的50%;建立“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一体化机制,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建就业平台,提升培训后就业率。
加强技能评价体系建设,技工院校全面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覆盖本院校所有专业;推动评价结果与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挂钩,建立“凭技能资格证书就业、凭技能等级晋升”的激励机制。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技工教育出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30个鲁班工坊,重点推广技工教育培养模式和技能标准;与德国、瑞士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共建10个国际技能培训中心,引进先进教学资源和评价标准;实施“留学中国-技工教育”计划,扩大技工院校来华留学生规模,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
五、保障措施: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一)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事项,将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强化教育、产业、财政、人社等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政策制度保障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修订《职业教育法》实施条例,明确技工院校办学定位、权责保障和发展支持政策;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细化激励措施;健全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对技工院校按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给予倾斜,其中培养技师、高级技师的生均拨款标准提高50%。
优化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技能贷”“实训基地建设贷”等专项产品;支持发行职业教育专项债券,重点用于技工院校实训基地、数字化设施建设;设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技工教育。
(三)完善督导评估体系
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智慧平台,建设质量监测大数据中心,对规划实施进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将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纳入政府教育职责督导评价,重点考核技工院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指标;开展院校办学质量评估和专业认证,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每年发布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四)加强宣传引导与分阶段推进
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宣传技工院校优秀毕业生、技能大师典型案例,制作技工教育专题宣传片,提升社会认知度;建设技能人才荣誉体系,评选表彰优秀技能人才和技工教育工作者,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工匠”的社会氛围。
分阶段推进规划实施:2026-2027年,启动第二期“双高计划”,重点建设60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60个专业群,其中技工院校参与建设的专业群占比不低于40%;培育50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技工院校牵头建设的不少于20个;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率达80%,技工院校率先实现90%。2028-2029年,职业本科招生规模占高等职业教育的12%,其中技工院校相关专业招生占比达45%;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00个,技工院校牵头建设的占比达5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技工院校达62%。2030年,全面实现规划目标,技工技师院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11 / 11月
21 / 10月
20 / 10月
16 / 10月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