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深山里的 “犟牛”:王中文的农业创业路

  (作者:张义胤  李山林    审编:杨川)

9.jpg

  在陕南秦巴水乡的石泉山城,提起王中文,熟悉他的人都会感叹:“这是个牛人,更是头‘犟牛’。” 本该享受幸福晚年的他,却一头扎进大山,开启了与泥巴为伴的艰苦创业之路。

  深秋时节,从石泉县城沿 316 国道西行 10 公里,进入瓦窑沟,再盘旋上老君山,半山腰 200 多亩山楂树映入眼帘,火红的山楂果挂满枝头,酸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盛夏时,山顶凉风拂面,百亩烤烟郁郁葱葱。此外,还有山楂树、蜂糖李、菊花、艾叶草、茶树等,漫山遍野,长势喜人。这里,就是王中文投入千万,苦心经营 8 年的碧峰云泉千亩生态农业产业园。

1.jpg

  商海拼搏,打下家业基础

  1963 年,王中文出生在汉江南岸曾溪镇瓦窑村一组的半山坡上,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生活贫苦。这样的家庭环境塑造了他吃苦耐劳、争强好胜的性格。求学时,他每天要步行 10 多公里的泥泞山路到县城,常常半夜被饿醒。

  1981 年,尽管成绩优异,但因家庭经济困难,王中文无缘高考。高中毕业后,他参军入伍,在部队的大熔炉中,锻造出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转业后,他被分配到石泉轮胎翻新厂工作。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王中文下岗了。但他没有气馁,从小卖部零售做起,逐步将生意扩大为批零兼营,把长虹批发部经营得红红火火。在此期间,他成家立业,买房购车,还将两个女儿培养成大学生,如今女儿们都在北京安家。

2.jpg

4.jpg

3.jpg

  结缘山楂,开启农业探索

  致富后的王中文,在精心营商的同时,也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积极参与鬼谷子文化研究,成为石泉县鬼谷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每次回到老家,看到乡亲们仍在贫困线上挣扎,他心中总有一股冲动。

  2016 年 10 月,王中文随团参加中国先秦史学会年会及秦赢文化研讨会。在山东期间,他偶然品尝到 20 元一斤的山楂,个大味美,让他难以忘怀。随后,他观摩了山东的山楂产业基地,对山楂产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山楂,又名酸枣、红果、山里红等,为蔷薇科山楂属落叶乔木。其树形优美,果色鲜艳,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花果皆可入药,有消食积、化滞瘀、降血压和抗衰老等功效,还能制作多种保健药品。王中文心想,山东能发展山楂产业,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且富含硒元素的石泉,为何不能尝试引进种植呢?

  考察结束后,王中文与山东方面的专家建立联系,经常请教种植技术、销售渠道、保存加工等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在石泉开展山楂种植项目。

  2017 年春天,在镇村领导的支持下,王中文在曾溪镇联盟村流转土地 200 多亩,同时,石泉县鬼谷子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友芝在饶丰镇胜利村也流转了 200 多亩土地,两人一起带领当地村民垦荒辟壤,栽植了 2 万多棵山楂树。他们精心呵护这些树苗,除草施肥、治虫防病,满心期待着丰收。然而,在退林还耕土地保护治理整顿中,王友芝的 200 多亩山楂园被全部铲除,损失惨重。幸运的是,王中文在联盟村的山楂园得以幸存。如今,这片山楂园已长成树林,开始挂果,进入丰产期,年产鲜果 50000 余斤,证明了山楂在石泉山区种植的可行性。

  怀揣梦想,打造生态产业园

  几年前,王中文去西安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学院看望老战友时,看到老战友提着手术后切除的组织扔进垃圾桶,这一幕让他深感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他不禁思考,陕南石泉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何不能规模种植绿色蔬菜和健康食品呢?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荒芜的山地资源,王中文决定成立陕西碧峰云泉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碧峰生态种植产业园。他将目光投向老君山石炉沟顶,这里曾经的两个生产队已搬走,土地荒芜,杂草丛生。

  2018 年寒冬,王中文带领一帮人向大山进军。五台挖掘机驶向老君山,人工背运柴油桶,克服重重困难。经过 8 个多月的奋战,他们开辟出 5.8 公里的主干道车行路,延伸产业路 15 公里,将一片荒芜整理成千亩耕地。

  2019 年,王中文在山楂园里种植老品种白洋芋,收获的洋芋味美鲜香,1 万多斤洋芋拉到城里很快被抢购一空。此外,他还在果园里种植红苕、黄豆、玉米、辣椒等作物,拓展创收渠道。

  如今,站在海拔 1200 多米的老君山新庙梁山顶,视野开阔,景色宜人。北望曾溪镇周家寨,南眺后柳镇将军岩,四周群山环绕,汉江如带,满目翠绿。8 年来,王中文不顾家人亲友的劝阻,告别商场,回到家乡创业。在镇村的协助下,他流转撂荒山地 1200 多亩,投资 1000 多万元,修建产业机耕路,配套建设蓄水池、仓储房,铺设灌溉水管,架设高压专线。他在百亩平埫地种植烤烟,在坡地种植蜂糖李、山楂、菊花、艾叶草、茶树等,着力打造生态产业、观光农业、文旅融合的高山田园综合体。目前,产业园已初步建成集种植、加工、观光、游览、康养、休闲于一体的规模化综合性原生态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先后种植山楂 600 多亩、百亩花椒、拐枣、茶园,果园套种药菊、天麻、丹参等,间作多种农作物,带动周围农户常年务工 200 多人,每年支付劳务工资 30 多万元。

6.jpg

0.jpg

9.jpg

  坚守初心,面临挑战仍前行

  曾溪镇与西乡县茶镇相邻,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走进联盟村,能感受到诸多故事和美景。然而,王中文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也有着自己的忧虑。他发现市场上种子、化肥、农药多为外国货,传统农作物种子逐渐消失,儿时的味道难寻,转基因作物产品也对健康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他的产业园拒绝使用外国产品,尽量让作物自然生长。

  王中文崇拜两位果业功臣:褚时健将红塔山打造成中国名牌香烟,74 岁二次创业,在云南哀牢山种植冰糖脐橙,成为中国橙王;范敬超退休后回到家乡,整合流转土地,改良老品种柑橘,培植耙耙柑,带动农户致富。王中文怀念大集体时代的生产劳动场面,但如今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工钱成本高,他只能从县城找劳务。

  王中文的爱人起初支持他创业,后来看到大量资金投入却收益缓慢,心里开始担忧,最终选择不再干涉。女儿女婿也劝他安享晚年,但王中文坚定地表示:“干农业虽然困难重重,投入大、风险高、效益低,但既然已经开始,就只能勇往直前。人活着要有精神追求,如果不积极作为,生命就失去了价值。虽然企业盈利不多,但能让乡亲们在园里务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我就感到欣慰。”

15.jpg

  王中文在高山上倾囊筑梦,他的事迹如同山间清泉,默默流淌。他以退伍军人的赤诚和对绿色健康农业的执着,在艰苦的创业道路上砥砺前行。他的拼搏精神,如同灿烂晚霞,照亮了更多人追求成功的道路,也为曾溪镇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带来了希望之光 。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