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镇安县庙沟镇双喜村:“千万工程” 引领,绘就和美乡村新景

  (通讯员:舒建军   初审:辛恒卫  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18.jpg

11.jpg

12.jpg

  初秋,秦岭深处的商洛市镇安县庙沟镇双喜村满是蓬勃生气。这里生态田园宜人、乡风文明有序,产业转型与文旅融合并行,从过往 “送戏下乡” 到如今 “种戏在乡”,村庄正经历脱胎换骨之变,以全新姿态彰显着和美乡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

  庙沟镇党委书记曹锋介绍,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任务。近年来,双喜村积极借鉴 “千万工程” 经验,通过美化环境、壮大产业、强化治理、弘扬文化等举措,引导村民参与家园共建共管,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了乡村的宜居与富裕,村子也相继荣获陕西省 “乡村治理示范村”、商洛市 “文明村”、镇安县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 等诸多荣誉。如今的双喜村,从局部美迈向全域美,从外在环境美发展至内涵生活美,一幅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逐步铺展。

26.jpg

21.jpg

19.jpg

  环境整治焕新貌,乡村颜值大提升

  漫步双喜村,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不断延展,陕南传统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勾勒出田园美景,谈及近年村里变化,村民满脸洋溢幸福笑容。

  双喜村作为镇安县美丽宜居示范村与县政协机关定点帮扶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完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时,还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将旬河关景步道、水码头景观以及水边小亭等人文景观串联起来,打造出了宜居宜游的乡村风光。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 县政协机关驻双喜村第一书记王强表示,双喜村把乡村建设当作最大的民心工程,充分调研、倾听民意、排查短板,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并精准施策,使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村子聚焦民众的急难愁盼,大力推进道路、饮水、网络等乡村基础设施的升级工作,全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便捷基础设施网络。目前,全村硬化公路已实现村民小组通达率与畅通率双 100%,接通自来水管道 17200 米,动力电、光纤和 5G 网络也已覆盖全村。此外,通过争取项目资金 2000 多万元,村里建成了功能完备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以及文化活动广场,硬化通组道路 22 公里,新修便民桥 2 座,村民彻底告别了过去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的日子。特别是为旬河两岸群众所建的长 85 米、宽 6.5 米的水泥大桥,让四、五、六、七组村民从此告别了 “晴天蹚水过,雨天绕山走” 的出行困境,村民纷纷感慨 “桥通了,心顺了,幸福路也盼到了”。

  同时,双喜村以 “八改六化” 整治标准为指引,累计完成农村危旧房提升 276 户、改厕 241 户、改圈 165 户,实现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创建组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分别达到 96% 和 90%,村子变得愈发漂亮。

17.jpg

27.jpg

28.jpg

25.jpg

15.jpg

14.jpg

13.jpg

20.jpg

  产业蓬勃促振兴,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美丽乡村,产业先行。双喜村党支部书记董同权称,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村子发展助力不少,村 “两委” 与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产业资金,探索契合村情的产业路径,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如今,全村烤烟、中药材、魔芋、蚕桑、养猪、光伏这 “六大” 产业已颇具规模且成效突出。

  8 月 25 日,在双喜村烤烟棚内,烟农正忙着分拣、编竿烟叶,烤烟将成为他们增收的 “黄金叶”。烟农葛周贤今年种了 20 多亩烤烟,他表示,得益于村上和驻村工作队帮忙协调抢建烤烟炉,让其能及时采烤烟叶,提升品质,预计今年收入可达 9 万元左右。据董同权介绍,目前全村烤烟种植面积有 350 多亩,带动 15 户烟农增收,80 余名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预计可收购烟叶 50000 多公斤,产值超 150 万元。

  走进双喜村七组吴高文的黑香猪养殖场,几百头小黑猪闻声而动,场面壮观。2019 年 10 月,吴高文辞去辽宁企业月薪过万的饲料销售工作,回乡照顾父母并养殖黑香猪。六年时间,他的养殖规模从 10 头扩大到 480 头,纯收入也从 1 万多元增长至 60 多万元。在他带动下,全村养猪数量达 1200 多头,仅黑猪养殖每年就能为全村带来近 200 万元的收入。

  在双喜村六组村民岳席满家,院子里晾晒着中药材五味子。岳席满称自家种了 10 多亩五味子,今年行情不错,能收入一两万。驻村第一书记王强介绍,双喜村中药材种植品种丰富,除五味子外,还有白芨、重楼等 530 多亩,去年中药材产业就为农民带来 60 多万元的收入。此外,2025 年全村魔芋种植面积已达 1200 亩,相比去年增加 300 多亩,六组的种植大户党光辉去年种 30 亩魔芋就有 18 万元收入,全村魔芋收入预计不少于 100 万元。

  庙沟镇是全省蚕桑产业强镇,双喜村作为全镇蚕桑产业重点村,2025 年桑园累计发展到 1010 亩,养蚕 150 张,收入可达 36 万元。同时,村里林下养土鸡 2000 多只,旬河鲈鱼养殖 3 万多尾,板栗园面积也有 2000 多亩,特色产业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为发展集体经济,双喜村盘活闲置资源,建成了 430 千瓦分布式光伏产业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 17 万多元。

24.jpg

10.jpg

  精神文明建设发力,文明之花绽放乡村

  随着双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村民收入的增加,村子也在同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此树立文明乡风,让村民生活更舒心。

  近年来,双喜村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构成,从氛围营造、基础夯实、动态管理、特色彰显等方面着手,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果显著。

  走进双喜村,房屋排列整齐,车辆停放有序,多彩文化墙妆点着村庄。村里始终关注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巩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建设成果,定期开展 “优秀网格员”“好婆婆、好儿媳” 等评选活动,文化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宣传内容也潜移默化影响着村民。自 2021 年以来,全村开展送政策、送文化等活动 26 场次,共评选出各类先进 47 名,选树镇安好人 3 名、商洛好人 6 名等诸多典型,让文明风尚深入人心。驻村干部王强表示,村子推进文明村建设,就是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村民。

  在双喜村 “喜廉园”,由退休的镇人大主席李光志组织的 “夕阳红自乐班” 正在演唱陕南民歌《新事新办》,这个由 60 多位 60 岁以上老人组成的文艺志愿队伍,正以自己的方式传播着文明新风。

  另外,村规民约也成为双喜村移风易俗、提升村民文明素养的有效工具。此前村里宴请名目繁多,人情负担重,现在按照镇安县市民文明公约要求,村里党员干部带头签承诺书,践行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有效遏制了 “人情债” 等不良习俗。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