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尧村:从穷窝窝到富裕村的蝶变之路

  (作者:铜川市印台区政协委员  聂莉娜 柳梦萍)

7.jpg

  8月25日下午5时许,我与铜川市印台区政协文史学习委副主任聂莉娜,在印台区印台街道副书记段利军的陪同下,来到了印台街道崖尧村。沿着蜿蜒的山路,我们很快抵达了崖尧村委会,村书记苏战成等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段利军副书记介绍了我们的来意,此次是为省政协文史资料编撰 “三秦印记” 征文,亲见、亲闻乡村振兴中农村的可喜变化。苏战成书记激动地说:“谁能想到啊,崖尧村曾是印台街道最贫困的村,贫困人口在全区 41 个贫困村中排名第 5,如今却在国家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变成了示范村。” 随后,苏书记简要介绍了村里的变化,并带领我们进行了实地参观。

  走在绿树成荫的乡村公路上,眼前的景象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门前精致的小菜园里,各色蔬菜生机勃勃,藤蔓顺着崭新的葡萄架攀爬,一串串葡萄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村巷道里,孩子们骑着儿童车欢快地玩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广场上的老人也悠闲地唠着嗑,处处充满了和谐之美。

  崖尧村位于印台街道驻地南 13 公里处,2017 年由原崖尧村与桥子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 15.4 平方公里,耕地 3325 亩,全村共 7 个村民小组,303 户 1067 人,其中脱贫户 91 户 286 人,2018 年实现整村脱贫。近年来,崖尧村党支部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聚力发展致富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淳朴民风,打造了乡村振兴的 “崖尧模式”,先后获得全市农民增收先进村、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等多项荣誉。

6.jpg

  因地制宜规划,夯实发展基础

  过去的崖尧村,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居住简陋、经济落后、环境较差。位于群山之中,道路崎岖,村民出行困难,日常用品稀缺,苹果成熟时只能靠人力运输,遇雨天便无法出行。通水通电通路问题长期未解决,村民吃水需从十几里外挑回,居住以窑洞为主,生活设施简陋,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

  2014 年苏战成上任后,理清思路,因地制宜做规划。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生产道路,修通官地组至军台岭道路,修复排水渠,新建自来水管道,建设 “四好农村路”。二是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为农户搭建庭院葡萄架,美化巷道墙体,实施雨污分流项目,改造卫生水厕。三是开展电力与能源建设,实施天然气通达项目。四是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修建文化广场,新建幸福院,加固河堤,修复更换路灯。五是提升村容村貌,开展 “五小” 建设,打造多个小广场、小菜园等,让村庄旧貌换新颜。2023 年,崖尧村的向日葵意外走红网络,每天吸引至少 100 人前来打卡游玩,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培育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苏战成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积极发挥 “头雁” 作用,带领党员干部把握脱贫攻坚政策机遇,提出 “区域化、差异化、分步走” 的发展思路。通过 “龙头企业 + 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实施果园提质增效工程,发展苹果产业,建成冷藏库,探索可移动大棚模式。同时,发展花椒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实施光伏发电项目,打造农耕体验园,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仅 2023 年,就带动集体经济增收 108 万元,使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82 万元。

15.jpg

  加强文明建设,提升乡村软实力

  崖尧村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分为法治文化长廊、宪法广场、法治综合体验区三个功能区,集法治教育、乡村旅游、社会实践于一体。通过答题游戏、普法课堂等形式,让群众对法治文化 “看得见、摸得着”。此外,崖尧村还在印台区率先推行 “积分制” 试点,成立积分超市,实行 “月评选、季发放” 的管理模式,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改善了村风民风,303 户村民全部参与,2023 年共兑换物品价值 2 万多元。

  傍晚,炊烟袅袅,农家乐里飘出阵阵饭菜香。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说:“以前总想着往外走,现在村里变美了、产业兴了,回来开个农家乐,守着家就能挣钱,比在外漂泊强多了。” 离开崖尧村时,夕阳为村庄镀上了一层金边,这里没有与世隔绝的封闭,却有着现代乡村的活力与诗意,崖尧村的蝶变,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乡亲们用实干换来的美好未来。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