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闻写作模板化问题侵蚀新闻真实性

  在新闻创作领域,模板本应是助力提升报道质量的工具,经典作品、获奖报道所形成的范本,能为新闻从业者提供启发与借鉴。但当下,部分特定写作模板在媒体报道,尤其是新媒体内容中过度泛滥,呈现出模式化、虚假感且违背新闻规律的弊病,严重威胁新闻的真实性。

  “为了” 式导语:事实被目的掩埋

  导语作为新闻开篇,关键在于简洁明了地揭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吸引读者目光。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描写、引语、提问、叙述等。然而,如今 “为了” 式导语大行其道。例如,“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节约意识与环保理念,引导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7 月 8 日,某某县数据局在市民中心开展‘抵制铺张浪费,提倡绿色环保’主题宣传活动”;“为提升居民文明养犬意识,规范养犬行为,8 日下午,某某县文明办组织住建、公安相关负责人布置安排‘文明养犬’管理工作” ;“为关心留守儿童群体身心发展健康,切实做好暑期晚间托幼服务,促进课业提升。近日,某某街道在某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暑日筑课堂 童心燃梦想’主题活动” 。

  此类导语将活动目的置于首位,致使核心事实,即谁、何时、何地、做了什么被掩盖。新闻写作有 “两大傻” 之说:开头写目的,结尾写意义。活动意义通常蕴含于事实本身,读者能够自行判断,无需在导语中强行 “预告”。这种写法不仅冗余繁杂,更违背新闻 “开门见山”“事实优先” 的基本原则。

  “群众说” 主体:模糊引语削弱可信度

  新闻主体承担着展开事实、支撑导语的重任,需清晰、具体、准确地呈现事件过程、细节及各方声音,且所有信息来源必须可靠。但在实际新闻主体中,常出现模式化的 “群众声音”。如 “‘社区发的‘大卡片’真的太实用了’,社区居民李大妈高兴的说”;“老党员王大爷感慨道:‘这歌声让我想起年轻时在部队学雷锋的日子,今天看到孩子们这么有担当,红色基因真是代代传!’” ;“居民们互相欣赏作品,拍照留念,活动中心里欢声笑语不断。‘既能学习传统手艺,又能了解非遗文化,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王阿姨拿着自己剪的‘福’字,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

  这些 “李大妈”“王大爷”“王阿姨” 等群众形象模糊,仅有姓氏和泛称,其言论高度模式化、口号化,缺乏具体细节与真实感。这往往暴露出采访工作的浮于表面,甚至可能是记者的 “合理想象” 或 “代笔创作”。此类模糊引语严重削弱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使读者不禁质疑:真有此人?真有其言?

  “下一步” 结尾:主观展望模糊新闻界限

  新闻结语的作用是自然结束事实叙述,与议论文的总结升华、散文的抒情不同,其核心在于完成事实链条的闭合。但现实中,大量报道结尾沦为 “展望未来” 的固定模板。例如,“某某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 让‘和谐、文明、温馨’的氛围更加浓厚。’未来,某某街道将继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阵地…… 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双向奔赴’” ;“‘此次活动不仅让居民们亲身体验了剪纸艺术的魅力,更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下一步,某某社区将持续搭建非遗文化传承平台…… 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七彩的夏日,七彩的生活,七彩的收获。接下来,某某镇将充分链接辖区资源…… 引导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充实、快乐、有意义的暑假” 。

  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是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应基于已发生或已证实的信息。对 “未来”“下一步”“接下来” 的计划、目标、期望进行报道,属于对未发生事实的主观展望或预测,超出新闻报道范畴,更似工作规划或宣传口径。这种做法不仅画蛇添足,还模糊了新闻与宣传的界限,损害新闻的纯粹性。

  摒弃模板,回归新闻本质

  “为了……”“李大妈说……”“下一步……” 这些模式化表达,如病毒般在新闻报道中不断复制、蔓延。它们营造出虚假的繁荣景象,掩盖了采访的不足,违背新闻规律,最终对新闻的生命线 —— 真实性造成严重伤害。

  作为新闻从业者,绝不能对这种现象 “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应重拾 “脚底板下出新闻” 的精神,深入现场,挖掘细节,运用具体事实、清晰信息、可验证引语构建新闻报道,让新闻回归记录事实、传递信息的本质。只有摒弃这些僵化模板,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富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来源: 作者:金湖县融媒体中心  朱行辉  原标题:三种可怕的新闻模板  此文有删减)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