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卫星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
“荞麦初熟雪成堆,汤沸羊羹唤客来”,在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的吴起县,这碗承载千年风味的剁荞面,不仅是舌尖上的乡愁,更是刻着红色记忆、连着民生福祉的文化符号。从北魏传说中的救急之食,到长征路上的 “第一面”,再到如今获评省级劳务品牌的富民产业,吴起剁荞面以刀为笔、以面为纸,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 “味传古今、业兴民富” 的动人篇章。
初见:刀响铃鸣间的匠心滋味
初识吴起剁荞面,是在一个春寒未消的清晨。车行入吴起县城,寒风裹着烟火气扑面而来,随性走进一家面馆,白衫白帽的姑娘们已在后厨忙碌。隔着玻璃窗望去,木盆中荞麦粉与温水交融,揉成的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折叠,转眼化作待剁的 “银坯”。
“快看!” 同行的本地老友老张一声轻唤。只见姑娘们从衣兜取出红布蒙住双眼,双手握住特制剁刀 —— 那刀长二尺,两端安柄,刀背银铃串串。“噔噔噔”,刀刃起落间,银丝般的面条簌簌铺展,铃铛 “叮铃铃” 作响,节奏时而急促如骤雨,时而舒缓如溪流,竟似一首古老的陕北民歌。围观食客纷纷称奇,这 “蒙眼剁面” 的绝技,既是手艺的炫耀,更是对食材的敬畏。
不多时,两碗剁荞面端上桌来。沸水煮过的面条细若发丝,浇上热腾腾的羊肉汤,撒上辣子油、香菜与葱花,香气瞬间窜入鼻腔。先尝一口汤,山羊肉的醇厚与荞麦的清香在舌尖缠绵;再嚼面条,软而不烂、筋道弹牙,暖意顺着喉咙滑入肠胃,驱散了一身寒气。老张笑着提醒:“先喝羊汤再拌面,才是老规矩!” 我这才发现,碗底的汤汁原是调味的 “灵魂”,慌忙停筷时,老板已热情添上一碗新汤 —— 吴起人的实在,全在这碗汤面里。
溯源:千年故事里的面中乾坤
吴起剁荞面的滋味,藏着岁月沉淀的巧思。《本草纲目》早有记载:“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吴起县昼夜温差大,荞麦生长期长,磨出的面粉白中泛青,是天然的养生食材。搭配的汤底更有讲究:本地山羊饮山泉、食地椒,肉质细腻无膻,铁锅慢炖出的汤汁,恰好暗合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 的古法饮食智慧。
这碗面的来历,更有两段传奇故事流传至今。相传北魏年间,一对逃婚夫妻隐居吴起深山,妻子凤琴病重难咽荞面饼,丈夫农厨见墙角铡刀灵光一闪,将荞面剁成条状煮入汤中,竟让妻子痊愈。那铡刀后来逐渐改良,成了如今的剁面刀。
更令人动容的,是它与长征的不解之缘。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村民张廷杰让妻子侯孝俊用中秋腌制的羊肉,熬制羊肉臊子汤,配上细剁的荞面。当这碗热面端到红军将领手中,对方连吃三碗,感慨道:“一年喽!这是我在长征路上吃得最好的一顿饭!” 从此,吴起剁荞面有了 “万里长征第一面” 的美誉,红色记忆为这碗面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生:劳务品牌里的富民新篇
如今的吴起剁荞面,早已不是寻常小吃。清晨的吴起县城,面馆老板白师傅一边揉面一边念叨:“五年前我还是贫困户,参加了免费培训才开起这店,现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隔壁饭馆的王师傅更骄傲,手中奖杯闪闪发亮:“我这剁面手艺,可是拿过二等奖的!”
他们口中的培训,是吴起县打造的就业创业 “筑梦” 工程。自 2016 年起,当地免费开展特色小吃培训,从羊肉烹饪到剁面技艺,从食材配比到包装销售,全流程标准化教学。结业学员有的开起面馆,有的创办羊肉加工厂,还有人组建剁荞面服务队,为周边红白喜事提供服务。一把剁刀、一碗面,成了乡亲们的 “致富钥匙”。
随着产业壮大,吴起剁荞面的名气越来越响:2023 年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同年获评 “陕西省省级劳务品牌”;2024 年,吴起县被授予 “剁荞面之乡” 称号。荞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羊子养殖规模稳步提升,媒体报道纷至沓来,这碗面不仅香飘全国,更带动数千人就业,让 “一叶荞麦富乡邻” 的愿景照进现实。
离开吴起时,细雨朦胧中,黄土高原的轮廓愈发温柔。耳畔仿佛仍回荡着 “噔噔” 的剁面声、“叮铃” 的银铃声,那声音顺着先辈走西口的路,飘向更远的城市。一碗剁荞面,装得下千年故事,也撑得起一方产业 —— 这,便是吴起最动人的味道,最坚实的民生。
(评论员:杨永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吴起剁荞面:一刀一面承古韵 一味一汤富乡关
“荞麦初熟雪成堆,汤沸羊羹唤客来”,在黄土高原的吴起县,一碗剁荞面不仅是舌尖上的乡愁,更是串联起千年传说、红色记忆与民生福祉的文化符号。从北魏救急的民间美味,到长征路上的 “第一面”,再到如今获评省级劳务品牌的富民产业,吴起剁荞面以刀为笔、以面为纸,在延安市西北部的这片土地上,书写着 “味传古今、业兴民富” 的动人篇章,让传统风味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托举起百姓的幸福生活。
一刀一铃见匠心,烟火气里藏绝技
初识吴起剁荞面,便被那 “蒙眼剁面” 的绝技震撼。白衫白帽的匠人从衣兜取出红布蒙住双眼,双手握住长二尺、两端安柄的特制剁刀,刀背银铃串串。“噔噔噔”,刀刃起落间,银丝般的面条簌簌铺展;“叮铃铃”,铃铛声响时而急促如骤雨,时而舒缓如溪流,宛如一首流淌的陕北民歌。这不仅是手艺的炫耀,更是对食材的敬畏 —— 每一刀的力度、每一次的起落,都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让面条细若发丝却筋道弹牙。
待面端上桌,沸水煮熟的荞面浇上热腾腾的羊肉汤,撒上辣子油、香菜与葱花,香气瞬间窜满鼻腔。先尝一口汤,本地山羊的醇厚与荞麦的清香在舌尖缠绵;再嚼面条,软而不烂、弹牙爽口,暖意顺着喉咙滑入肠胃,驱散一身寒气。更藏着老规矩:“先喝羊汤再拌面”,碗底的汤汁原是调味的 “灵魂”,老板热情添汤的举动,更让吴起人的实在与淳朴,全融在这碗汤面里。这份匠心与诚意,让吴起剁荞面从普通小吃,变成了让人念念不忘的 “人间至味”。
千年故事映初心,红色记忆铸底色
吴起剁荞面的滋味,藏着岁月沉淀的巧思与传奇。《本草纲目》记载荞麦 “最降气宽肠”,吴起县昼夜温差大,荞麦生长期长,磨出的面粉白中泛青,是天然的养生食材;本地山羊饮山泉、食地椒,肉质细腻无膻,铁锅慢炖的汤汁,暗合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 的古法饮食智慧,让这碗面既有风味,更有健康价值。
它的来历更有两段动人故事流传至今。北魏年间,一对逃婚夫妻隐居深山,妻子病重难咽荞面饼,丈夫见墙角铡刀灵光一闪,将荞面剁成条状煮入汤中,竟让妻子痊愈,铡刀也逐渐改良成如今的剁面刀;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村民张廷杰让妻子用中秋腌制的羊肉熬汤,配上细剁的荞面,红军将领连吃三碗感慨:“这是长征路上吃得最好的一顿饭!” 从此,吴起剁荞面有了 “万里长征第一面” 的美誉,红色记忆为这碗面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它不再只是果腹之物,更成为承载历史、传递精神的文化载体。
品牌赋能开新局,一碗面富一方人
如今的吴起剁荞面,早已跳出 “小吃” 的范畴,成为带动民生增收的富民产业。“五年前我还是贫困户,参加免费培训才开起这店,现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面馆老板白师傅的话,道出了无数吴起人的心声。自 2016 年起,吴起县打造就业创业 “筑梦” 工程,免费开展特色小吃培训,从羊肉烹饪到剁面技艺,从食材配比到包装销售,全流程标准化教学,让普通村民掌握一技之长。
结业学员有的开起面馆,有的创办羊肉加工厂,还有人组建剁荞面服务队,一把剁刀、一碗面,成了乡亲们的 “致富钥匙”。随着产业壮大,吴起剁荞面的名气越来越响:2023 年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获评省级劳务品牌,2024 年吴起县被授予 “剁荞面之乡” 称号。荞麦种植面积扩大、羊子养殖规模提升,这碗面不仅香飘全国,更带动数千人就业,让 “一叶荞麦富乡邻” 的愿景照进现实。
离开吴起时,细雨中的黄土高原格外温柔,耳畔仿佛仍回荡着 “噔噔” 的剁面声、“叮铃” 的银铃声。一碗剁荞面,装得下千年故事,也撑得起一方产业 —— 它是吴起最动人的味道,更是最坚实的民生。未来,随着劳务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这碗承载着古韵与初心的剁荞面,必将让更多人借 “面” 增收、凭 “技” 致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更多 “味美、业兴、民富” 的新篇章。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27 / 08月
08 / 08月
05 / 08月
05 / 08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