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麝工:以 “软黄金” 织就富民路 凭劳务品牌焕新产业篇 (十三)

  (通讯员:宝鸡市劳动就业服务处  梁宝义   初审:央行  央通达  惠宽霞 审编:杨川 )

4.jpg

  “山有嘉木,林藏珍馐”,在被誉为 “中国林麝之乡” 的凤县,雄麝分泌的麝香因珍稀名贵获 “软黄金” 之誉,更孕育出 “凤县麝工” 劳务品牌的蓬勃生机。近年来,凤县立足全国最大林麝人工养殖基地的独特禀赋,以品牌为钥、以产业为基、以技能为翼,探索出一条 “资源变资产、技能变本领、务工变就业” 的富民兴产之路,让 “软黄金” 真正成为点亮百姓生活的 “金钥匙”,让劳务品牌成为驱动林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强引擎”。

1.jpg

凤县被国家授予“中国林麝之乡”

3.jpg


林麝养殖第一人陈树民

  三维聚力筑根基,品牌培育显章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凤县深知劳务品牌的生命力在于科学培育与系统布局。围绕林麝产业发展需求,当地创新构建 “三三制” 培育格局,以长中短三期衔接保障人才供给持续稳定,以县镇村三级联动打通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以高中低三层同建覆盖产业各环节用工需求,让品牌培育既有 “顶层设计” 的精准,又有 “基层落地” 的温度。

  在此基础上,凤县进一步整合资源,组建 “凤县麝工” 基础团、创业团、中坚团、救治团、精英团、辐射团六大团队,将全县 1082 户林麝养殖户与 54 家养殖公司紧密联结,逐步形成 “药企养殖基地引领、养殖公司支撑、养殖户为单元” 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从林麝繁育到麝香采集,从疫病防治到市场流通,群众被精准 “镶嵌” 在产业链各环节,通过企业直接吸纳、链上产业带动、扶持自主创业、区域定向输出等多元路径实现就业创业,全县 30% 的群众从中受益,昔日 “养在深林人未识” 的林麝,如今成为千家万户的 “致富宝”。

2.jpg


凤县麝工开展林麝养殖专项能力考核


4.jpg


和林麝进行互动

  四级育人强技能,匠心传承育人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凤县始终将技能培育作为 “凤县麝工” 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为破解林麝养殖 “技术门槛高、专业人才少” 的难题,当地创新搭建 “专业院校 + 职业技校 + 培训机构 + 民间师承” 四级技能培训体系,既依托专业院校传授科学养殖理论,又通过职业技校开展实操训练,更邀请行业能手以 “民间师承” 的方式传承养殖绝技,让 “纸上知识” 真正转化为 “手上功夫”。

  与此同时,凤县成立全国首家林麝产业学院与林麝养殖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机构,常态化开展长、中、短三期技能培训,从林麝日常管护到应急救治,从饲料配比到环境调控,培训内容覆盖养殖全流程。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林麝养殖技能人才超 10000 人,近三年更向四川、山西等 11 省市输送优质种苗 30000 余头、专业技能人才 1036 人,“凤县麝工” 不仅成为本地产业的 “生力军”,更成为全国林麝养殖领域的 “香饽饽”。

6.jpg

为林麝开展剖腹产

  产业富民结硕果,生态经济两相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凤县以 “凤县麝工” 劳务品牌为纽带,推动林麝产业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双跃升。如今,全县林麝存栏达 4.8 万头,占全国存栏量的 70% 以上;年产麝香 170 公斤,占全国产量的 80% 以上,两项核心数据稳居全国首位,彰显出 “中国林麝之乡” 的硬核实力。

  产业兴则民生富。在品牌与产业的双向赋能下,“凤县麝工” 已带动 1.28 万人就业创业,产生劳务经济收入 6.34 亿元,让 “养麝一户、致富一家” 的愿景成为现实。从深山密林到产业园区,从零散养殖到集群发展,凤县不仅守住了生态底色,更蹚出了一条 “生态护得住、产业兴得旺、百姓富得起”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凤县麝工” 劳务品牌必将继续以 “软黄金” 为媒,以技能为魂,在林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持续深耕,让更多群众借 “麝” 增收、凭 “技” 致富,让凤县的 “林麝故事” 续写更多产业兴、民生暖的新篇章。


2.jpg

  (评论员:杨永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凤县麝工:以 “软黄金” 为媒 织就生态富民新图景

  “山有嘉木,林藏珍馐”,在 “中国林麝之乡” 凤县的深山密林中,雄麝分泌的 “软黄金” 麝香,不仅是自然界的珍稀馈赠,更成为撬动产业兴、百姓富的关键支点。依托全国最大林麝人工养殖基地的禀赋,“凤县麝工” 劳务品牌以科学培育为基、以技能传承为翼、以生态富民为魂,探索出 “资源变资产、技能变本领、务工变就业” 的特色路径,让 “养麝一户、致富一家” 的愿景照进现实,更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中,书写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凤县答卷”。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系统的培育体系;产业的凝聚力,源于精准高效的资源整合。凤县深知,要让 “软黄金” 真正惠及民生,不能依赖零散养殖的 “小打小闹”,必须以品牌化思维构建产业生态。为此,当地创新推出 “三三制” 培育格局:长中短三期衔接保障人才供给 “不断档”,县镇村三级联动打通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高中低三层同建覆盖产业用工 “全需求”,从顶层设计上确保品牌培育既见章法,又接地气。在此基础上,六大功能团队的组建更将 1082 户养殖户与 54 家养殖公司紧密联结,形成 “药企引领、公司支撑、农户参与” 的全产业链模式 —— 从林麝繁育到麝香采集,从疫病防治到市场流通,群众被精准 “镶嵌” 在产业链各环节,通过企业吸纳、产业带动、自主创业等多元路径实现就业。当 30% 的群众从 “养在深林人未识” 的产业中受益,“凤县麝工” 已不再是简单的务工标签,而是串联起资源、产业与民生的 “黄金纽带”。

  技能是品牌的 “硬核内核”,人才是产业的 “源头活水”。林麝养殖技术门槛高、专业人才少,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凤县以 “授人以渔” 的思路,搭建起 “专业院校 + 职业技校 + 培训机构 + 民间师承” 四级技能培训体系:专业院校传授科学养殖理论,为产业筑牢知识根基;职业技校开展实操训练,让 “纸上知识” 转化为 “手上功夫”;民间师承传承养殖绝技,让老经验与新技术碰撞融合。全国首家林麝产业学院、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机构的成立,更让技能培育走向规范化、常态化 —— 从日常管护到应急救治,从饲料配比到环境调控,全流程培训让普通群众蜕变为 “懂技术、会养殖、善管理” 的专业麝工。截至目前,累计培育技能人才超 1 万人,向 11 省市输送专业人才 1036 人,“凤县麝工” 不仅成为本地产业的 “生力军”,更成为全国林麝养殖领域的 “香饽饽”,用专业实力印证了 “技能改变命运” 的真理。

  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民生福祉,生态保护的底线思维是长远之道。在 “凤县麝工” 品牌的赋能下,凤县林麝产业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 “双领跑”:存栏 4.8 万头占全国 70% 以上,年产麝香 170 公斤占全国 80% 以上,两项核心数据稳居全国首位,“中国林麝之乡” 的名号实至名归。更可贵的是,产业红利精准转化为民生收益 ——1.28 万人借 “麝” 就业创业,6.34 亿元劳务经济收入进账,曾经可能 “靠山吃山” 的零散农户,如今靠着专业技能实现 “稳定增收”;曾经深藏深山的林麝,如今成为带动万家的 “致富宝”。凤县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非对立关系:守住了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才能培育出 “软黄金” 这样的珍稀资源;发展了可持续的特色产业,才能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真正实现 “生态护得住、产业兴得旺、百姓富得起”。

  从深山密林到产业园区,从零散养殖到集群发展,“凤县麝工” 的成长之路,是资源型县域以劳务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未来,当这支专业队伍继续以 “软黄金” 为媒、以技能为魂,深耕林麝产业,必将有更多群众凭 “技” 致富,让凤县的 “林麝故事” 续写更多产业兴、民生暖的新篇章。而 “凤县模式” 也将为更多拥有独特生态资源的地区提供借鉴:只要找准资源、产业与民生的结合点,就能让 “一方水土” 不仅养 “一方人”,更能富 “一方人”。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