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香漫古城 匠心富山城——“石泉鱼厨”的陕南富民路

  (通讯员:余洋洋  初审:央行  央通达  袁素娟   审编:杨川)

15.jpg

  汉江穿城而过,古城青石板路蜿蜒。暮色初临,石泉古城的街巷间便飘起一缕独特的香气——石锅鱼的鲜醇裹着烤鱼的焦香,混着酸菜鱼的清爽,勾得游人驻足。这缕刻着石泉印记的鱼香,早已超越舌尖滋味,化身成劳务品牌“石泉鱼厨”。从灶台边的零散手艺到带动一方致富的“金名片”,这缕香气正为陕南小城绘就一幅鲜活的民生画卷。

  “滋滋——”古城老街的“渔味馆”里,李桂英端上一口滚烫的石锅,红亮的汤汁咕嘟翻滚,鲜气瞬间弥漫开来。“为这口地道汉江味,我们从西安开了三个小时车!”游客王建军夹起一片雪白的鱼片,入口即化的鲜嫩让他连竖大拇指。这样的热闹场景,在石泉古城每天都在上演。而“石泉鱼厨”的出现,让这份美味有了更厚重的意义:不仅能留住游客的脚步,更能稳住当地人的饭碗,撑起致富的希望。

  从“摆摊谋生”到“持证上岗” 手艺人的体面蜕变

  52岁的张守财,是“石泉鱼厨”首批持证者之一。如今他是古城精品民宿“汉江居”的主厨,月入八千的工资单,让他比谁都踏实。可就在去年,他还在街边支着临时摊位卖烤鱼,“那时就凭一股子蛮劲,麻辣味往重里放,能卖一份是一份”。

  改变源于一场免费的技能培训。县上组织的“石泉鱼厨”培训班上,张守财第一次知道,做鱼还有这么多门道:活水养殖的汉江鱼才够鲜,鱼片要切到0.3厘米厚才易熟入味,火候要分三段把控才不会老柴,就连香料都要按比例搭配才能突出本味。“以前全靠感觉,现在每一步都有章法。就说这石锅鱼的香料,光配比表就记了两页纸,十三种料放多少都精准得很。”张守财说着,掀开灶台边的香料盒,各式调料整齐排列,香气扑鼻。

  拿到职业资格证书那天,张守财特意拍了张照片发朋友圈。“以前别人叫我‘卖烤鱼的’,现在都喊我‘张厨’,这身份不一样了!”更让他欣慰的是收入的翻倍,从以前的三千出头到如今的稳定收入,家里的房贷提前还了大半,女儿的学费也有了着落。

  在石泉,像张守财这样的蜕变不是个例。培训班里,有在外打工多年想回乡的年轻人,有曾靠低保度日的村民,也有跟着父辈学做鱼的传承人。“以前手艺好赖没标准,找活干全靠熟人介绍;现在有了‘石泉鱼厨’的证,走到哪儿都吃香。”刚结业的学员陈磊说,培训不仅教手艺,还推荐就业,这让他回乡创业的底气足了不少。

  守老味拓新味 匠心藏在细节里

  “石泉鱼厨”能站稳脚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味道的坚守与创新。在县职教中心的实训教室里,国家级技能大师毛朝军正拿着勺子示范:“以前的石锅鱼油重味烈,现在要改。你们看,减三成辣椒、加两成本地桑菌菇,既保得住老味道,又符合现在人健康饮食的习惯。”勺子搅动间,锅里的香气愈发醇厚,学员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手里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

  培训课上,“守正创新”是不变的主题。既有石锅鱼、烤鱼等经典菜式的标准化教学,更有“本土食材创新”的实战演练。学员们要学着用本地鬼谷子腊肉做鱼肴的浇头,用汉江虾米调汤底的鲜,甚至要尝试用桑果酿的酒给鱼肉去腥。“年轻人爱尝鲜,我们不能守着老方子不变,但根不能丢。”毛朝军拿起一块刚切好的鱼片,“汉江鱼的鲜、本地调料的香,这是‘石泉鱼厨’的魂,丢了魂就没了味。”

  正是这份匠心,让“石泉鱼厨”的味道成了金字招牌。在古城开了五年餐馆的刘敏算了笔账:自从店里两名厨师考了“石泉鱼厨”证书,挂上认证牌匾后,客流量直接涨了三成。“不少游客就奔着这招牌来,说‘有认证的味道肯定正’。”

  从“手艺”到“产业” 让鱼香飘得更远

  “教会大家做鱼只是第一步,把‘石泉鱼厨’做成产业,才能真正让更多人富起来。”县人社局就业股股长周明的话,点出了品牌发展的关键。为了让街头手艺变成标准化品牌,县人社局联合市场监管局牵头制定了《“石泉鱼厨”技能规范》地方标准:鱼片厚度0.3厘米±0.05厘米、石锅需用汉江砂石养足7天、调味盐度控制在2.5%—3%……每一个细节都有明确要求。

  “标准不是框框,是保护伞。”县市场监管局食品股工作人员解释,有了统一标准,“石泉鱼厨”的味道更稳定,游客吃得放心,店家也更省心。而文旅部门的加入,让这份味道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寻味石泉”美食旅游线路成了爆款:游客逛完古城,能去实训基地跟着“石泉鱼厨”学做一道鱼,临走时带上两盒包装好的秘制调料。在今年八月的陕南文旅消费季上,“石泉鱼厨”的现场烹饪展示,让展位前的队伍排了几十米长。

  更让人惊喜的是,“石泉鱼厨”还搭上了预制菜的快车。当地食品企业“汉水鲜”开发的即热型石锅鱼,完全沿用“石泉鱼厨”的配方工艺,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上个月销售额破了120万,最远卖到了黑龙江。”企业负责人陈波拿着发货单笑着说,“以前是厨师走出去挣钱,现在是‘石泉味道’坐着快递车去挣钱。”

  鱼香飘出陕南 带着手艺闯天下

  如今的“石泉鱼厨”,早已不只是本地的香饽饽,更成了石泉人外出闯荡的“通行证”。县劳务输出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00多名持证“石泉鱼厨”被输送到西安、重庆、成都等地的连锁餐饮企业,月薪普遍在6000元以上。

  38岁的吴涛就是其中之一。在西安开了家“石泉石锅鱼”加盟店的他,以前只是石泉乡下的普通厨师。“刚开始开店没名气,就挂了‘石泉鱼厨’的招牌,没想到老乡们闻着味就来了,慢慢也吸引了本地顾客。”现在他的店里每天要翻台四五次,还雇了三个家乡来的徒弟,“打算明年再开家分店,把更多老乡带出来挣钱。”

  刚通过考核的张垂江,心里也有了新计划:“等忙完这阵,就和媳妇在老家池河镇开家农家乐,主打‘石泉鱼厨’招牌,让路过的游客都尝尝咱家乡的味道,也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

  夜幕渐浓,石泉古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各家鱼餐馆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食客的欢笑声,伴着汉江的流水声,交织成最动人的烟火气。汉江滋养的鲜鱼,石泉人坚守的匠心,让“石泉鱼厨”这缕香气,不仅飘满了古城街巷,更飘出了陕南山区,载着一方人的致富梦想,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