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崔慧慧 初审:央行 央通达 罗艳娥 田源 审编:杨川)

为持续强化干部队伍专业能力,把业务素养提升转化为民生服务实效,11月5日至6日,榆林市养老保险经办处组织的第二轮政务、财务、业务专题培训顺利收官。全市经办系统70余名业务骨干齐聚参训,通过精准授课、实操演练、交流研讨等形式淬炼本领,为冲刺年度目标任务、推动养老保险经办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靶向定制课程 破解基层痛点
“要让培训真正解决问题,就得摸准基层的‘需求清单’。”此次培训既是对年初“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工作部署的落地落实,更是对上一轮综合素质培训的深化延伸。开班环节,处领导明确培训核心目标:筑牢财务内控根基、强化政务工作素养、补齐业务审核短板,让每一堂课都能为经办工作“强基赋能”。
围绕“实用、管用、好用”原则,培训精准对接基层经办高频需求,量身打造“政务+财务+业务”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公文写作与办公室工作实务》聚焦文书处理规范,《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强化经费安全管理,《业务通审规则培训》细化审核标准,《信访工作及业务报表规范》破解群众诉求回应和数据报送难题。这些课程如同“金钥匙”,直指基层经办的痛点、堵点。
培训现场秩序井然,授课课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学员们紧盯屏幕记录要点,笔记本上写满实操技巧;互动提问环节踊跃发言,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摆出来共同探讨;课后自发围坐交流心得,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大家带着困惑而来,揣着方法而归,实现了精准“充电”、靶向“补钙”。


创新授课模式 传授实操本领
“培训不是‘填鸭式’补知识,而是要统一标准、规范流程,让大家既懂政策又会实操。”此次培训聚焦“能力提升—流程规范—服务提质”闭环,创新授课模式,让专业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政务模块直击公文写作、档案整理难点,从格式规范、材料起草审核到分类归档、保管要求,逐项拆解实操要点,解决了基层干部“写不好、理不清”的困扰。财务模块采用“集中会审+理论授课”的创新形式,学员们通过现场观摩凭证填写、附件审核、流程把控等实操环节,结合案例研讨破解“难点、疑点、错点”,经费安全意识和实操能力显著提升。业务模块聚焦通审规则、报表口径、信访技巧等核心内容,细化审核“尺度”,明确报送标准,规范诉求处理流程,切实提升群众回应质效。
授课老师普遍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互动交流”模式,把枯燥的政策条文转化为基层常见的实操案例,将复杂的业务流程拆解为 step-by-step 的操作步骤。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帮助学员快速完成从“基础认知”到“专业素养”、从“常识掌握”到“技能熟练”的提升,筑牢了经办服务的能力根基。






健全长效机制 推动学用转化
“培训结束不是终点,而是能力提升的新起点。”市养老保险经办处处长在结业总结中强调,要建立“培训—实践—反馈—优化”长效机制,让学习成为工作常态,并对参训学员提出“学、用、传”三层要求。
在“学”上求实效,要求学员回头梳理课程要点,结合岗位实际消化吸收,把财务规范、业务标准、政务要求融入经办全流程,用所学知识破解工作困惑;在“用”上见真章,明确文秘人员要守好“文字关”、财务人员要当好“经费管家”、审核人员要绷紧“规范弦”、信访人员要做好“宣传员+调解员”、档案人员要严把“归档关”、报表人员要守住“数据关”,让每一项技能都转化为服务实效;在“传”上扩影响,发挥骨干学员“传帮带”作用,把所学技巧、方法带回去分享给同事,实现“一人参训、全员受益”,同时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及时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
两轮专题培训是榆林市养老保险经办系统应对社保改革新挑战的主动作为,也是提升干部能力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市养老保险经办处将持续聚焦政策变化和基层需求,打造“常态化、精准化、专业化”的学习交流平台,以干部能力提升助推服务质量升级,让养老保险这项民生工程更有温度、更接地气,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评论员:杨永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靶向赋能强本领 专业深耕促民生——评榆林市养老保险经办系统培训的实践价值
养老保险作为民生保障的“压舱石”,其经办服务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近期,榆林市养老保险经办系统第二轮政务、财务、业务专题培训圆满收官,70余名业务骨干通过精准授课、实操演练实现能力升级。这场聚焦“实用、管用、好用”的培训,不仅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扎实举措,更彰显了社保经办部门以专业能力提升护航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
精准锚定需求,让培训摆脱“大水漫灌”的形式主义,是此次培训最鲜明的特点。社保经办工作直面基层群众,政务文书的规范性、财务经费的安全性、业务审核的精准度,每一项都考验着干部的专业素养。榆林市养老保险经办处没有照搬通用培训模板,而是深入梳理基层“需求清单”,将年初“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的部署细化为“政务+财务+业务”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从公文写作规范到财务内控管理,从业务通审规则到信访回应技巧,课程内容直指“写不好、理不清、审不准”等基层痛点。这种“量身定制”的培训模式,让学员带着困惑而来、怀揣方法而归,实现了知识传递与实际需求的同频共振。
创新授课模式,让专业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是培训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社保政策条文繁杂、业务流程严谨,传统“填鸭式”教学容易导致“学用脱节”。此次培训打破固有模式,构建起“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的立体化授课框架。财务模块采用“集中会审+理论授课”的形式,让学员在观摩凭证填写、附件审核的实操中破解疑点;业务模块细化审核“尺度”与报表口径,通过基层常见案例拆解复杂流程。授课老师将枯燥的政策转化为鲜活的实践场景,把繁琐的步骤梳理为清晰的操作指南,帮助学员快速完成从“基础认知”到“专业素养”的跨越。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培训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传授“看家本领”的实战演练。
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学用转化”形成闭环,彰显了培训的长远价值。培训的终极目标不是“完成学时”,而是“提升效能”。榆林市养老保险经办处深谙此道,在结业总结中明确建立“培训—实践—反馈—优化”机制,提出“学、用、传”三层要求:“学”要结合岗位消化吸收,把规范标准融入经办全流程;“用”要立足职责精准落地,让文秘守好“文字关”、财务当好“经费管家”、审核人员绷紧“规范弦”;“传”要发挥骨干“传帮带”作用,实现“一人参训、全员受益”。这种制度设计,让培训结束成为能力提升的新起点,确保知识技能真正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效,避免了“培训一阵风、过后就放松”的短板。
两场专题培训的连续开展,背后是榆林市养老保险经办系统应对社保改革新挑战的主动作为,更是对“干部能力提升年”要求的生动践行。当前,社保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群众对养老保险服务的期待从“能办理”向“办得好”转变,这对经办干部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榆林市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打造“常态化、精准化、专业化”的学习平台,才能让干部队伍的“软实力”转化为民生服务的“硬效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养老保险经办工作看似琐碎,却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幸福。榆林市养老保险经办系统以精准培训赋能干部成长,以专业深耕提升服务质量的实践,为社保经办领域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期待更多地区能像榆林这样,聚焦群众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健全长效机制,让每一名社保经办干部都成为政策的“明白人”、群众的“贴心人”,让养老保险这项民生工程更有温度、更接地气,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民生根基。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11 / 11月
21 / 10月
20 / 10月
16 / 10月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