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石泉县:人才活水润乡土 红花坪村绘就振兴新图景

  (通讯员: 余洋洋   初审:央行   央通达  袁素娟  审编:杨川)

6.jpg

  秦巴深处,汉水之畔,石泉县迎丰镇红花坪村曾是典型的山区薄弱村。如今,这里桑园叠翠、魔芋成垄,电商直播间里农特产品销往全国,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先后摘得“省级卫生村”“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一幅产业兴、民风淳、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这蝶变的背后,源于人才振兴注入的强劲动力。

104-1.jpg

  内外引育聚合力 人才破局解困局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曾经的红花坪村,村级班子乏力、技能人才短缺,发展举步维艰。石泉县创新推行镇村工作一体化机制,选派2名镇干部专职驻村,同时推选能力突出的胡养鑫担任村支部书记。胡养鑫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清晰的发展思路,连续两届夺得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展风采、比业绩、促振兴”总擂主称号,成为带领村民干事创业的“主心骨”。

  县人社局同步派驻3名年轻高学历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他们带着技术、思路和干劲扎根乡村,与村“两委”形成发展合力。“以前村里的荒滩地没人管,现在通过土地流转搞特色种植,还搭上了电商快车,闲置资源全变成了‘钱袋子’。”驻村工作队长介绍,工作队牵头整合村内土地、山林等资源,通过“土地流转+特色种养+电商赋能”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从单一向多元、从传统向市场转型,昔日闲置的荒滩地如今已成为强村富民的“聚宝盆”。

9.jpg

  产业赋能促增收 能人带动共富裕

  红花坪村坚持“内培本土能人、外引发展活水”,深化“能人兴村”举措,让骨干党员、产业能手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领头雁”。在党员示范带动下,村里聚焦“山上芋药、山中畜禽、山下蚕桑”的绿色循环发展思路,建成魔芋种植基地600亩、黄精种植基地240亩,年养蚕195张、小蚕共育210张,生态养鸡场年出栏1.2万只,形成多元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

  5月的小蚕共育室里一派繁忙,第一批育成的小蚕顺利发放到蚕农手中。“这200张小蚕就是‘金元宝’,不出俩月就能出茧,单这一项全村就能增收近35万元。”胡养鑫的话里满是底气。产业发展不仅鼓起了村民腰包,更拓宽了就业渠道。2025年以来,村里已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42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05人,落实公益性岗位14个,为63人发放求职补贴、115人发放交通费补贴,组织21人参加技能培训,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心愿。

  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村里创新推行“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整合集体资金、资产和财政注资,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这种模式既保障了产业稳定发展,更让村民深度参与产业分红,实现“村集体壮大、村民增收”的双赢。

63.jpg

  五治融合强根基 乡风文明促和谐

  “现在村里巷道干净了,邻里和睦了,办事不用跑远路,日子越过越舒心。”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李大爷赞不绝口。2021年以来,红花坪村以“五治融合”为抓手,筑牢乡村治理根基,让善治之光照亮振兴之路。

  村党支部与县人社局机关党支部开展21场联建活动,在共学共建中凝聚发展共识、解决产业难题;推行“321”网格治理模式,让村民成为乡村事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在今年的“乡村一日捐”中,村民自发捐款5050元用于公益事业;派出所民警定期进村开展以案释法宣讲,成功化解宅基地等矛盾纠纷多起;连续多年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照顾瘫痪婆婆五年的徐大姐等先进典型带动村风民风持续向好;便民信息中心实现社保查询、医保报销等服务“村内办”,李大爷的医保报销几天内就到账的事例,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智治带来的便利。

  在红花坪村安置点,廉洁文化标语、村规民约和各家各户的家规家训相映成趣,其中传承已久的《胡氏家规家训》在全县颇具影响力。村里每年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通过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推进移风易俗,实现婚丧事宜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让淳朴民风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如今的红花坪村,产业旺、民心齐、风气正,村民们忙着打理庭院、发展产业,以家庭小美汇聚乡村大美。正如《新安康评论》所言:“观念一变天地宽”。红花坪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人才活水一旦注入乡村沃土,便能激活产业、优化治理、涵养文明,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不竭动力,这也正是安康市推进人才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