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渔坪感受乡村和美面貌新

  (通讯员:匡培印 辛恒卫)

6.png

  渔坪村因鱼洞河而得名,鱼洞河位于镇安县城以东38公里处,源头位于延绵的北阳山系,因为河中常年有鱼,河水冬暖夏凉,尤其是冬天很多鱼儿为了避寒鱼贯而出入鱼洞在此嬉戏,故名“鱼洞河”。河下有坪地,群众栽种柳树数千棵,民间流传“烧柴不上山,吃水不靠天”,故名渔坪村。

  渔坪村也是镇安县高峰镇辖区内一个人口居住较集中的村。近年来,渔坪村坚持党建引领,在组织建设好、基层治理好、人居环境好、产业发展好等方面持续发力,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迎幸福”的蝶变之路。自2020年以来,该村曾先后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村、全市“五美庭院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组织建设好

  以加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切实提升党员群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png

  打造思想建设“硬实力”。紧扣“五个基本”抓实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常态化学习红色故事,多途径开展党性与业务技能教育,激发党员争当先锋模范的新动力。

  打造队伍建设“硬实力”。选优配强村小组干部,建立“村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组织体系,运用“党员+N”模式,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建立一支“能战斗、敢战斗、会战斗”的先锋队伍,筑牢红色堡垒,逐步形成了执行有力、敢抓敢管、发挥作用的坚强党组织。

  打造活动内容“硬实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活动日”打造成“学习日”“作为日”“服务日”,让广大党员真正动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习红色经典、重温入党誓词、读党章党规、讲入党故事等活动,引导党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扬革命精神,全力干好工作。

基层治理好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渔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成说,“组建乡村治理理事会、阳光说事室,把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转变成‘提、议、办’的行动上”。

2.png

  完善村规民约,树立“标准杆”。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摒弃原来的旧俗陋习,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尊重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保护、扫黑除恶、孝老爱亲、节俭操办红白喜事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强化示范带动,劲吹“文明风”。组织开展“和谐小院”“互助小院”、“书香小院”“乡贤小院”文明“四小院”等评选活动,崇德风尚在村内蔚然成风。见贤思齐思想在村内生根发芽。成立由党员干部、老同志、老教师、老贤达、老退伍军人、共青团员、妇女组成的58人普法宣传队,及时宣传法律法规、防范诈骗等知识,教育引导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升法治素养。组建了由老党员、退休干部、共青团员、妇女38人参加的志愿服务队,为村上的老人义务理发、清理人居环境、治安巡逻、修理水管等开展便民服务。每年年底对文明道德积分多的志愿者、普法宣传员、“四小院”先进个人,在村“文明积分超市”兑换奖品予以奖励。

  完善自治组织,培育“共治风”。推选德高望重、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党员、老干部,成立乡村理事会、阳光说事室,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各种问题,大事小事都商量着办,把评价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通过基层协商,让群众切身体会到基层自治的优势,提升对干部的信任度、认可度、满意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居环境好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农村人居环境薄弱环节为突破口,聚焦‘六化’工程补齐短板,优化村组环境”。渔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云章说。

4.png

  完善基础设施共建“宜居乡村”。通过项目化带动、部门整合联动、群众主动参与的方式,直击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目前,全村345户1250人,户户用上了安全永恒的大网电、吃上了自来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同时还完善了党群活动室、篮球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

3.png

  推进“六化”工程共绘“美丽乡村”。党员干部带头拆留改建,村民积极参与,修建花坛1800米,种植花卉绿植1700余株,推动人居环境大变样;优化村庄空间布局,针对畜禽养殖问题,集中新建猪圈120户,羊圈12户,鸡舍168户;针对农机具无处存放的问题,利用闲置土地集中放置,实现人畜分离、人车分离、人机分离,村民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健全管护机制共建“善治乡村”。充分发挥“党员+N”作用,以户为单位对村内道路、花坛进行分段管护,负责花坛的种植、管护和路面清扫,并定期举行检查评比。同时把环境管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使“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产业发展好

  “以补短板、促发展、稳增收为目标,坚持抓好产业发展”。渔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成说。

5.png

  树牢“整体观”,精准定位目标。积极探索多元产业发展,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形成“水果种植+特色养殖+农作物”的特色产业结构,打造出“水中有鱼跃、田里有作物、院内有瓜果”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群众收入明显提升。

6.png

  坚持“使命观”,壮大集体经济。采取资源入股、报价入股的方式,做好冷水养鱼、红仁核桃、生态农业等文章,目前已发展冷水鱼养殖8亩,养殖虹鳟、金樽、中华鲟20万尾;栽植红仁核桃500亩;建成年3000只养鸡场一个,1000只养羊场一个,发展时令蔬菜大棚4个。

7.png

  深化“资源观”,做好劳务输出。村党支部结合区位优势,积极建立村级技能人才库,并邀请上级部门到村上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各类劳务者的业务能力。根据劳务需求,建立岗位就业台账,由村干部结合岗位需求分配务工任务,有序输出村内劳动力,不断激活增收“源头活水”,今年共安排外出务工430余人次,增加村内劳务收入近10万元。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刊网.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