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帮扶“五个聚焦” 助力凤县乡村振兴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凤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五个聚焦”,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工作,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聚焦机制创新,全力稳住就业大局。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总体要求,坚持“平稳过渡、扩面提质、拓展延伸、协同联动”原则,贯彻落实凤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335”工作机制,健全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聚焦脱贫劳动力等重点就业群体,深入实施“就业创业稳定增收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十大行动。引进嘉德锦昇人力资源公司,谋划建设凤县智慧人力资源市场,创新“一五五三五”工作机制,延续“四不一有”、五个“点对点”工作模式,为劳动力提供“从起点到终点”的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针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开展“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每月跟踪核查,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截止目前,全县注册“秦云就业”小程序15867人,通过“秦云就业”小程序、凤县人才网、凤县人社公众号等开展线上招聘76场,线下利用节假日、村镇集会组织现场招聘会16场,提供岗位信息8300余个,帮助260余名“零就业”家庭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点对点输送2批次17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945人,占任务22000人的104%,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务工666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3.38%,3872户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实现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聚焦岗位管理,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将社区工厂建设和就业帮扶基地培育与本地特色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群众就业需求相结合,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在不低于中央投资15%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带动更多脱贫人口等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乡村建设。依托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林麝之乡、陕西省山地苹果基地县等特色品牌,全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推动“种养加”结合与产业链再造,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村多元化就业,扩大现代农业就业容量。建全公益性岗位跟踪检查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对全县公益性岗位进行梳理整合,清理腾退出一般性农村劳动力,优先安置脱贫劳动力和边缘户等就业困难人员。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实现县内转移就业1072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县内就业4175人;建成就业帮扶基地6家,带动就业273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71人;创建社区工厂8家,带动就业294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06人;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461个,安置脱贫劳动力296人,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59个,安置脱贫劳动力9人,公益专岗安置脱贫劳动力20人。

  聚焦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坚持技能培训与劳动力技能需求、企业用工要求相结合,与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立足市场需求开展培训。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化发展开展花椒、苹果、蔬菜种植和中蜂、林麝养殖等培训,培养“巧农人”;围绕旅游产业开展农家乐、烹饪、礼仪服务等培训,培养“巧厨师”、“巧妹子”;围绕养老、健康产业开展保育员、月嫂、家政、养老护理员等培训,培养“巧大姐”、“巧护工”;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缝纫工、计算机等培训,培养“巧媳妇”、“巧匠人”,打造“七巧”就业技能培训品牌。截至目前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5期22班培训91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615人。

  聚焦创业带动,放大就业倍增效应。持续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宣传,发挥创业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创业氛围。全力推动创业担保贷款业务增量扩面,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和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切实减轻初创企业负担。健全返乡创业专家服务机制,动态完善返乡创业项目库和专家库,开展返乡创业项目推介活动,引导创新创业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截止目前,建成县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在孵创业实体63个,吸纳就业88人;建成回乡农民工创业基地5个,县级标准化创业中心1家、镇级6家,入驻创业实体44家,入驻创业实地带动就业人数874人;今年以来,为5家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79万元,为5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52万元,为9人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4.5万元。

  聚焦易地搬迁,做好后续就业保障。开展易地搬迁安居乐业提升行动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帮扶专项活动,多措并举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在每个安置点设置就业帮扶窗口,建立搬迁群众就业动态管理台帐,精准开展就业服务,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通过劳务输出、劳务协作等实现转移就业,对无法离乡人员帮扶就近就地就业或农业就业,对无业可扶、有返贫可能的脱贫劳动力托底安置就业。目前,全县32个移民搬迁点共有易地扶贫搬迁户681户,其中有劳动力户数583户,实现就业1055人,其中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82人,实现了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易地移民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应就业尽就业的目标。(通讯员 刘新兴)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