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冯桥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张敏 审编:杨川 )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北纬 33° 的朱鹮之乡洋县,生态与产业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依托朱鹮保护区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当地精心培育 “鹮乡有机产业工” 劳务品牌,以匠心守护生态底色,以技能激活产业活力,走出一条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的有机产业振兴之路,让秦巴山区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惠及民生的金山银山。
生态筑基:以自然禀赋育品牌
洋县之幸,在于坐拥朱鹮这一 “生态名片”,更在于善用这份自然馈赠。“鹮乡有机产业工” 劳务品牌的诞生,始终以生态保护为根基 —— 从有机作物种植到农产品加工,每一项生产环节都严格遵循生态标准,既守护朱鹮栖息地的纯净环境,又为有机产业筑牢 “绿色门槛”。这种 “生态优先、产业随行” 的理念,让品牌不仅成为有机生产的 “执行者”,更化身生态守护的 “践行者”,培育出一批兼具生态保护意识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从业者,为有机产业发展注入 “绿色动能”。
三维赋能:以体系创新强根基
要让有机产业从 “小众探索” 走向 “规模发展”,完善的赋能体系是关键。洋县创新构建 “技能 + 生态 + 服务” 三维赋能模式,为 “鹮乡有机产业工” 品牌搭建起成长支架。
技能赋能筑内核: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结合有机产业需求开创地方生产标准,形成 “理论教学 + 实操训练 + 技能认证” 的闭环培训模式,让从业者既懂有机知识,又会实操技能,累计培养 1.2 万名持证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储备 “专业力量”。
生态赋能立标准:将生态保护要求融入培训全流程,让每一位产业工都成为 “生态监督员”,确保有机生产从源头到终端的绿色品质,守住有机产业的 “生命线”。
服务赋能扩覆盖:建立全流程服务系统,将技术支持、市场对接等服务延伸至生产一线,服务范围覆盖秦巴山区 26 个县域,让有机产业的红利跨越地域阻隔,惠及更多山区百姓。
成效惠民:以产业活力促共富
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民生福祉。“鹮乡有机产业工” 品牌的价值,在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效中得以彰显:累计带动 2.1 万人实现就业,从业者年均增收 8000 元,3.8 万脱贫人口借由这份 “生态饭碗” 实现稳定增收;洋县成功创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18 万亩有机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从有机稻米到生态果蔬,一批批 “鹮乡” 牌有机产品走向市场,成为消费者信赖的 “绿色标签”。这份 “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百姓得实惠” 的共赢成果,正是有机产业振兴的最佳答卷。
匠心致远:以协同发展绘新篇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洋县并未止步于现有成果。未来,当地将持续深化 “产业 + 人才 + 品牌” 协同发展路径,推动 “鹮乡有机产业工” 劳务品牌向标准化、高端化升级 —— 既要培育更多懂技术、会经营的有机产业人才,也要推动有机产品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更要将品牌打造成 “中国有机产业人才高地” 的标杆。
从守护一只朱鹮,到培育一个产业,再到富裕一方百姓,“鹮乡有机产业工” 品牌的成长,是洋县以匠心守初心、以品质铸品牌的生动实践。未来,这支带着生态使命与专业素养的队伍,必将继续以有机为笔、以匠心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更多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的精彩篇章,为中国有机产业发展贡献 “洋县力量”。
(评论员:杨永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鹮乡有机产业工:以生态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 “绿色答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朱鹮之乡洋县,北纬 33° 的生态馈赠与有机产业的蓬勃生机交织共生。“鹮乡有机产业工” 劳务品牌以生态保护为根基、以体系创新为支撑、以民生福祉为目标,走出一条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的有机振兴路,不仅让秦巴山区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更成为非遗之外,传统地域依托生态优势培育特色劳务品牌的典范。
生态筑基:让品牌生长于 “绿色土壤”
不同于依赖传统技艺的劳务品牌,“鹮乡有机产业工” 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对洋县生态禀赋的精准把握与坚守。朱鹮保护区的纯净环境,不仅是 “生态名片”,更是有机产业的 “生命线”—— 从有机作物种植到农产品加工,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以 “不破坏生态” 为底线,既守护了朱鹮的栖息地,又为有机产品筑起 “绿色门槛”。
这种 “生态优先” 的理念,贯穿品牌培育全过程:从业者不仅要掌握种植、加工技能,更需具备生态保护意识,成为 “生态监督员”。当 “有机生产” 与 “生态守护” 深度绑定,品牌便不再是单纯的 “务工标签”,而是化身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 “纽带”,让每一位产业工都成为 “绿水青山” 的守护者与受益者,为有机产业注入独一无二的 “绿色动能”。
三维赋能:用体系创新破解 “产业难题”
有机产业从 “小众探索” 到 “规模发展”,最怕 “标准缺失、技能不足、服务断层”。洋县创新构建的 “技能 + 生态 + 服务” 三维赋能模式,恰好精准破解了这些痛点,为品牌筑牢成长根基。
技能赋能筑内核: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创地方生产标准、形成 “理论 + 实操 + 认证” 闭环培训,累计培养 1.2 万名持证技术人才。这让 “有机” 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可落地、可复制的专业技能,为产业发展储备了 “专业力量”;
生态赋能立标准:将生态保护要求融入培训全流程,让 “绿色生产” 成为产业工的行动自觉,从源头守住有机产品的品质底线,避免 “有机” 沦为营销噱头;
服务赋能扩覆盖:建立全流程服务系统,将技术支持、市场对接延伸至秦巴山区 26 个县域,打破地域限制,让有机产业的红利惠及更多山区百姓,实现 “单点突破” 到 “集群发展” 的跨越。
成效惠民:让 “生态饭碗” 端稳端牢
劳务品牌的价值,终究要靠民生实效来检验。“鹮乡有机产业工” 交出的答卷,满是 “看得见、摸得着” 的民生温度:累计带动 2.1 万人就业,从业者年均增收 8000 元,3.8 万脱贫人口借 “生态饭碗” 实现稳定增收;18 万亩有机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洋县成功创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鹮乡” 牌有机稻米、生态果蔬成为消费者信赖的 “绿色标签”。
这份成效的可贵之处,在于实现了 “三方共赢”:生态上,朱鹮栖息地得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产业上,有机产业从 “零散种植” 升级为 “规模品牌”,竞争力显著提升;百姓层面,无需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靠 “守护生态” 增收,真正让 “生态保护” 与 “民生改善” 形成良性循环。
从守护一只朱鹮,到培育一个产业,再到富裕一方百姓,“鹮乡有机产业工” 品牌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的鲜活样本。未来,随着 “产业 + 人才 + 品牌” 协同发展的深化,这支带着生态使命的队伍,必将继续以有机为笔、以匠心为墨,在秦巴山区续写更多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的篇章,为中国有机产业发展贡献 “洋县智慧”。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27 / 08月
08 / 08月
05 / 08月
05 / 08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