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坡上的新农人:陇县河北镇权家下村兰建炜的返乡致富路

  ( 通讯员:梁存仓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叶长生  曹小伟 审编:杨川)

 15.jpg

  在陇县河北镇权家下村,42岁的兰建炜是村民们公认的“带头人”。这个曾经走南闯北的打工者,如今带着乡亲们在黄土地上种出了“金疙瘩”——他创办的陇县景丰家庭农场,2024年种植小麦、烤烟、玉米等作物340亩,带动60多人就近就业,年支付劳务费超30万元。从初级职业农民到高级职业农民,从“种植产业致富标兵”到村副主任,兰建炜用10年时间,书写了一段返乡创业、带动乡邻的实干故事。

0.jpg

  十四载打工路 攒下底气归故里

  兰建炜的创业底气,是在14年打工生涯里一步步攒下的。2000年初中毕业,看着靠民办教师父亲微薄收入支撑的六口之家,身为老二的他主动扛起责任,只身前往银川一家饭店打工。从端盘子的服务员到掌勺的厨工,三年时间练出一手好厨艺,却没能满足他“闯一番事业”的念头。

  像许多不甘平凡的年轻人一样,兰建炜带着一股“折腾劲”辗转多地:在河南登封的煤矿井下,他从采煤工干到班组长,三年井下生涯让他读懂了“坚持”的重量;南下广东东莞的电子厂,他从普通工人升到车间班长,不仅提升了管理能力,还收获了爱情——与云南傣族姑娘周陶喜结连理;2010年转战浙江宁波,他从操作员做到车间主任,月薪涨至8000多元,四年间攒下20多万元积蓄。

  “腰杆硬了,就想为家乡做点事。”2014年5月,看着家乡依旧闲置的土地和留守的乡亲,兰建炜毅然放弃城市的稳定工作,带着积蓄和梦想回到了权家下村。

00.jpg

  初创业遇挫折 科学种养转乾坤

  对黄土地的深厚感情,让兰建炜把创业方向锁定在农业上。可刚起步就栽了“大跟头”:他盲目投入20多万元,接手邻村200多亩土地和800多棵核桃树,没想到天不遂人愿——核桃花期遇霜冻,小麦收获季遭连阴雨烂成“芽麦”,玉米抽穗时又逢旱灾枯萎。十年打工的血汗钱打了水漂,兰建炜一夜回到“创业前”。

  “跌倒了不能趴着走。”2015年初,兰建炜重整旗鼓,回到本村承包120亩土地和400棵核桃树。这次他不再蛮干,主动请教县农技中心专家,量身定制种植方案:在地里搞小麦与苜蓿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前购置水泵应对旱情。科学管理换来了丰收喜悦——400棵核桃树产值2万元,120亩套种作物净赚3万多元,不仅挽回损失,更坚定了他扎根农业的信心。

000.jpg

  建农场带乡邻 跨界创业拓新篇

  2017年,兰建炜注册成立陇县景丰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整合400余亩耕地,规模化种植小麦、玉米、烤烟等作物。他牵头带动本村及邻村20多户种植户抱团发展,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渠道,当年就实现年产值100多万元,带动户均增收2.45万元。针对村里的脱贫户,他优先提供就业岗位,12名脱贫劳动力常年在农场务工,人均年增收5600元。

  农场步入正轨后,兰建炜又瞄上了新商机。河北镇盛产荞麦,可一直没形成特色产业。2023年,他和妻子周陶商量后,在南岸新城开办“陇县河北荞麦饸烙直营店”,把家乡的荞麦变成餐桌上的特色美食。在周陶的精心经营下,饸烙店生意火爆,更打开了新思路:“下一步不仅要带动更多村民种荞麦,还要开发荞麦面、荞麦酥等系列产品,让小荞麦变成大产业。”

2.jpg

  履职践初心 黄土坡上领头雁

  踏实肯干的劲头、带动乡邻的情怀,让兰建炜赢得了村民的信任。2018年村委会换届,他高票当选副主任。上任后,他更把带动村民致富当成核心事:争取农业补贴、引进新作物品种、组织技术培训,让越来越多村民尝到“科技种田”的甜头。如今的景丰家庭农场,已配备14台(套)农机具,年稳定收入70万元,每年为村民发放劳务费近30万元。

  从打工者到新农人,从创业户到村干部,兰建炜的脚步始终扎根在黄土地上。正如他常说的:“土地从不会辜负实干的人,能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比啥都强。”在他的带领下,权家下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在黄土坡上徐徐展开。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