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军民村:小蚕茧“织”出“幸福路”

  (通讯员:李万敏 罗长兴)

6.png

  仲夏时节,桑绿蚕肥。一片片高标准的桑树园,一栋栋标准化的养蚕大棚,一张张爬满蚕茧的“蚕床”,一个个挂满幸福的笑脸…… 这就是每一年养蚕时繁忙的生产景象。

  据了解,军民村有养殖蚕桑的传统,如今蚕桑养殖业已然成为强村富农、惠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村居住有200余户,近二分之一的农户从事兴桑养蚕。

  今年50多岁的冯尚平,是军民村村委会副主任,也是山岔沟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09年,他放弃在南方城市的高收入岗位,作为一名能人返乡创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人生的第一桶金投资建成年出栏千头猪场。2018年,他被村民选举成为村委会副主任,为了在村干部这个岗位上干一件惠民利民的实事,结合村级产业发展实际以及当时提出的“三变”改革理念,他便琢磨着何如发展壮大村级蚕桑这一主导产业,在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后,他带领5名贫困户成立了山岔沟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试行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吸纳15名群众带资入股,真正实现村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每年为30余名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2018年,冯尚平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致富带头人称号。2019年,冯尚平被安康市农业农村局授予安康市第四届“十大养蚕状元”荣誉称号,同年9月,山岔沟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县人社局认定为扶贫基地,每年带动3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2020年,山岔沟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家庭农场、县级就业帮扶基地。

  村民谭文翠正熟练地给蚕宝宝上桑叶。她说道:“我在这里主要是摘桑叶、喂蚕、清理蚕渣,一百三十元一天。因为离家比较近,既能挣点零花钱,家里的事也可以照顾到。还可以从这里学到先进的养蚕技术”。

  村民李怀庭这样说道:“以前在家务农,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少收入,除了肉就是骨头。现在附近有了合作社,我不仅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挣得两份收入,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奔头了”。

8.png

  近年来,军民村采用“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积极培育蚕桑合作社、家庭农场、养蚕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蚕桑综合效益。目前培育成功1个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30户年养蚕20张以上大户。年稳定发放蚕种800余张。

  优质蚕茧奖补是我县今年新推出的一项产业奖补政策。为稳固蚕桑主导产业链条,大幅提升群众参与度,推动兴桑养蚕更具延续性,军民村深入实施“三联”工作机制,与东沙河村党支部、天成丝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丰富拓展“三联”举措,由军民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牵头,统一蚕种订单、蚕技培训、蚕茧收购、资金兑付、产业奖补等,规范蚕桑产业链条,解决企业蚕茧收购难、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增加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性收入,让群众得到更多的产业红利。2023年,村集体订单销售天成丝业有限公司优质蚕茧突破7万斤,村集体蚕桑产业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同时,按照1张蚕种奖补35元的方式向蚕农兑现了蚕种奖补,所有蚕农获得优质蚕茧每斤1元的产业奖补。

  蚕桑产业“织”出乡村振兴“幸福路”。军民村将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发展契机,进一步规范蚕桑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实现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59.png

  “下一步,我们要和村干部、群众一起加大产业发展力度,把驻村帮扶成效进一步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果。 ”县委组织部驻中池镇军民村第一书记陈伟说。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