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潼关县“五零”工作法让工伤认定更高效更暖心

  (作者:吴小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冯沛  审编:杨川)

51.jpg

  工伤认定关乎劳动者切身权益,也影响企业经营发展。渭南市潼关县人社局秉持“以人为本、保障权益”的工作理念,创新推行“宣传零距离、调解零等待、启动零延迟、结论零偏差、隐患零容忍”的“五零”工作法,通过精准服务、流程优化、多方协同,让工伤认定跑出“加速度”,既守住了政策底线,又传递了服务温度。

  宣传沉下去 政策送上门

  “以前总担心没买工伤保险出意外没人管,现在人社局的同志到工地来讲政策,我们心里有底了!”在潼关县一处建筑施工现场,刚听完政策宣讲的工人李师傅说道。这是潼关县人社局开展“零距离”宣传的一个缩影。

  为让工伤保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县人社局以“优化服务效能、保障基本权益”为目标,精准对接企业和群众需求。针对企业经办人员在参保、申报等环节的难点问题,组建服务专班上门开展“一对一”指导;聚焦建筑工人、快递小哥、外卖员等灵活就业群体,将宣讲台直接“搬”到施工地、快递网点、餐馆等一线场所,用家常话解读参保流程、认定标准、待遇申领等关键内容。今年以来,已开展“进企业、进工地、进园区”宣传活动多场,发放宣传册1500余份,政策知晓率显著提升。

  调解走在前 纠纷早化解

  工伤纠纷往往涉及劳资双方利益,若处理不及时易引发矛盾。潼关县人社局直击这一痛点,将调解环节前置,实现“零等待”介入。在群众首次咨询工伤问题时,工作人员便详细登记信息,摸清纠纷核心症结,对有调解意愿的双方,当即启动事前调解程序。

  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既讲政策法规,又用同理心疏导情绪,搭建起劳资双方的沟通桥梁。今年以来,已成功调解工伤案件5起,平均调解时长较以往缩短一半以上,有效避免了矛盾升级,实现了“调解止争、和谐共赢”的效果。

  流程再优化 服务不隔夜

  “从提交申请到拿到认定结论,才用了一天时间,真是太高效了!”某企业经办人王女士对工伤认定的办理速度赞叹不已。这背后,是潼关县人社局对办理流程的持续优化。

  在将工伤认定法定时效压缩至15日内的基础上,县人社局进一步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前与申请人沟通材料准备事宜,实现审核、受理、事故调查“一日办”,确保流程启动“不隔夜”。针对重大复杂案件,牵头搭建应急、公安、医院等多部门协作平台,同步开展调查取证、事实核实等工作,推动全流程“即刻办”,最快可实现申请当日出具认定结论,彻底打破了“部门之间跑断腿、群众来回反复跑”的困境。

  多方齐联动 认定零偏差

  工伤认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容不得丝毫马虎。为确保认定结论合法合规、合情合理,潼关县人社局建立了多重保障机制:对重点、疑难案件,召开工伤认定小组联席会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形成认定意见;主动与法院、司法、仲裁等机构搭建专业交流平台,将以往“庭前争议”转化为“认定前沟通”,提前厘清法律边界和事实认定标准。

  “通过多方联动,不仅减少了认定争议,更让每一份认定结论都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县人社局工伤认定股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办理的工伤认定案件,无一例因认定偏差引发行政复议或诉讼。

42.jpg

  底线守得牢 风险早防范

  工伤保险基金是劳动者的“救命钱”,必须守好管好。潼关县人社局以“零容忍”态度筑牢风险防线:一方面加强业务人员培训,通过案例讲解、法规学习、廉政教育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法治素养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核查机制,定期对认定案件数据进行疑点排查,开展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问题。

  如今,“五零”工作法已成为潼关县工伤认定服务的“金字招牌”。数据显示,该县工伤认定平均办理时长较去年缩短40%,企业和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减轻了群众和企业的时间成本,更以高效便捷的服务优化了当地营商环境,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民生温度。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