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里的社保温度:三十载初心织就保障网

  (通讯员: 三原县养老保险经办中心  周荣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20.png

  数字浪潮里的社保温度:三十载初心织就保障网


  “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习近平 2021 年 2 月 26 日


  凌晨三点的档案室,除湿机的嗡鸣划破寂静。我蹲在积灰的铁架前,指尖抚过 1986 年的养老保险台账,蓝墨水记录的工资基数已在时光中晕成淡紫色。某页边缘的铅笔字迹突然撞入眼帘:“王桂英,纺织厂挡车工,月缴 12 元 3 角,儿子要上大学。” 字迹被泪水洇过却依旧清晰,像极了车间里转动的纱锭,在时代经纬中织就最初的保障底色。

  这是我从事养老保险经办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年岁渐长,那些泛黄纸页里的细碎感动愈发清晰。去年冬日整理档案时,1993 年参保登记表上老会计的算盘印记仍历历在目;而此刻电脑屏幕上,智能核算系统正高效处理着海量数据。两种时代的计算方式,在晨光中完成了跨越 decades 的温柔叠印。正如单位领导常说:“养老保险的数字里藏着一座城市的温度,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份温度永不冷却。”

  业务大厅的自助服务区,藏着最动人的成长图景。72 岁的张阿姨每天准时来练习操作电子社保卡,老花镜滑到鼻尖,手指在触摸屏上缓缓挪动。“你看这 1988 年的退休证,现在变成手机里的二维码了。” 她举起手机的模样,让我想起她与妹妹的故事 —— 姐妹俩曾共事于同一棉纺厂,如今一个在城市带孙起舞,一个在乡村悠然度日,电子社保卡成了连接彼此的新纽带。

  科技革新的路上,总有需要 “慢下来” 的坚守。社保系统升级时,一位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因档案中三个不同出生日期陷入困境。为核实信息,我们翻遍档案馆卷宗,最终在 1952 年的工资发放记录中找到答案。老人的女儿接过新退休证时红着眼圈:“父亲总说,当年工厂参保让他有了依靠,现在你们理顺了几十年的档案,他更踏实了。”

  三十余年变革,科技重塑着经办场景:OCR 技术让纸质档案变身电子数据,全国联网实现转移接续 “即时办”。但不变的,是刻在社保人骨子里的细致 —— 窗口人员依旧把表单字体写得工工整整,遇视力不好的老人仍会逐字念读政策,正如前辈们当年一笔一划记录缴费信息那般认真。

  社区宣讲时遇见的面馆老板李师傅,更让我读懂科技与民生的共鸣。他手机里整齐排列的电子账单,与墙上的营业执照相映成趣:“2003 年你们骑自行车来宣传,现在我指尖就能缴费。看着账户余额增长,退休开个小茶馆的梦更稳了。” 而特殊工种档案里的故事同样动人:1987 年煤矿工人满脸煤灰的作业证,与如今智能算法精准核算的津贴记录,跨越三十年诉说着对劳动者的尊重。

  今年清明,那位煤矿工人的儿子捧着骨灰盒前来办理待遇申领。“父亲临终前反复叮嘱,当年工厂破产,是你们一次次上门宣讲,才没让我们断了保障。” 看着他手机里的养老金测算结果,我忽然顿悟:社保工作最珍贵的创新,从不是技术迭代,而是代代相传的守护初心。

  深夜加班后离开办公室,数据房服务器的指示灯如繁星闪烁。档案室里,1986 年的第一本台账与 2023 年的智能经办手册静静并立,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入职时老主任的话又在耳畔响起:“社保工作就像织毛衣,每一针都要扎实,才能给千家万户遮风挡雨。”

54.jpg

  从算盘碰撞到服务器运行,从油墨书香到电子蓝光,数字浪潮中,我们既是传统的守护者,更是温情的传递者。那些敲进系统的数字,织就的是一张温暖的安全网 —— 让每段老去的时光都被温柔以待,让每个奔波的人都能望见未来的光亮。



A.png

B.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