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技能是就业的基石,更是产业升级的支撑。陕西省持续深化职业技能提升工程,通过“培训提技能、技能促就业”的良性循环,精准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围绕制造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紧缺人才需求,推广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等培训模式,让劳动者“一技在身”,让就业“底气十足”,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产教融合“点对点” 人才培育贴需求
把课堂建在车间旁,让教学跟着需求走。陕西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推动人社、教育等部门联动,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构建“政企共建共管共育”的技能培育机制。针对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核心产业人才缺口,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将企业核心技术、工艺标准、岗位规范直接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
企业技术骨干定期进校授课,带来生产线最新案例;学生带着课堂问题进入企业实操,熟悉岗位流程——这种“双向互动”的培养模式,让毕业生快速适配岗位要求。在“揭榜挂帅”培训机制带动下,西安技师学院等9家单位围绕电子设备装接工、人工智能训练师等8个工种开展专项培训,已培育高级工2700名,有效填补高技能人才缺口。
劳务品牌“亮名片” 特色就业增收益
从“零散务工”到“品牌就业”,陕西聚焦就业容量大的领域,培育出一批兼具地域特色与市场竞争力的劳务品牌,让劳动者凭“特色技能”端稳“增收饭碗”。全省秉持“一县一品牌”思路,分领域打造服务型、技能型、民生保障型等特色品牌,推动劳务输出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
安康紫阳县深耕修脚特色产业,通过“系统化培训、标准化认证、精准化就业”全链条培育,与全国多家企业建立定向合作,实现学员“结业即上岗”;更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中专、大专层次课程,推动“紫阳修脚工”从“手艺活”向“专业岗”升级。洛南县则依托本地技艺培育“洛南草编工”“洛南豆艺匠人”等品牌,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6万人就业,年创收超3亿元,让传统手艺成为富民产业。

精准培训“补短板” 政策护航提质量
培训好不好,市场说了算。陕西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受训人员诉求,构建“理论+实操”双核心课程体系,每个培训专业均匹配对应合作企业,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精准对接。培训结束后,通过专场招聘会、岗位推荐会等形式搭建就业桥梁,实现“培训—评价—就业”闭环服务。
政策激励为培训赋能。全省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项目化培训模式,实施阶梯式补贴政策,对培训后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最高按基本补贴标准的150%给予支持。在“新八级工”制度推动下,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持续拓宽,陕煤集团等企业更实现首席技师享受企业班子副职待遇,激发技能人才成才动力。“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25.71万人次,“新八级工”每年评价技能人才超20万人次,技能提升已成为稳定就业、助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1 / 10月
20 / 10月
16 / 10月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27 / 08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