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推行“543”机制 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通讯员:刘新兴)

3.png

  今年以来,凤县围绕“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目标,创新推行“543”工作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让全县6792名脱贫群众通过务工就业创造美好生活。

  强化就业帮扶,划分“五种类型”促就业。聚焦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意愿,开展“131”服务和“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转移就业型。对有外出务工能力和意愿的群众推送务工信息、进行“点对点”输送、兑付转移就业交通补助,组织县外就业2500余人。就地就业型。对返乡回流、不愿和不能外出的群众,通过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带动,以工代赈、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吸纳等就地就近就业3300余人。自主创业型。鼓励发展“小店经济”“夜市经济”,支持群众从事个体经营,创办小规模经济实体,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政策,实现自主创业101人。产业发展型。推动“种养加”结合与产业链再造,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村多元化就业,对发展种养殖等产业的400余名群众,落实技能培训、产业补助、技术服务等政策,增加经营收入。公岗安置型。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稳定家庭收入”的364名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通过政府投资项目、设置公益岗位等安置就业,确保有劳动力有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1户1人以上实现就业,有稳定的家庭收入,“零就业”户动态清零。

77.png

  强化平台打造,聚焦“四化建设”促就业。将就业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列为我县社会服务改革事项,作为就业服务重要抓手,坚持“四化”建设,提高水平和质量。一是阵地“标准化”。建成凤县智慧人力资源市场,科学设置“一厅两区一基地”,实行柜台式服务,一站式办理。按照“四部门一村一站一企一区”标准,建成9个镇级劳务就业服务中心、66个村级劳务就业服务站、19家劳务公司,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更加完善。二是管理“规范化”。明确“九个一”工作职责,推行“周调度、月督查、季通报、年考核”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流程,规范日常管理,提高工作效能。举办5期能力提升培训班,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三是服务“信息化”。更新办公电脑,配置打印机、网络设施和LED显示屏,改善办公条件,接入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及时发布信息,为基层群众提供智能化便捷化公共服务。四是招聘“常态化”。创新“线上搭台、线下送岗”的双线招聘模式,结合疫情防控形式,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助力企业招才引智,助力人才就业圆梦,今年以来开展“春风行动”、“直播带岗”、线下专场招聘、“点对点”输送等活动62场次,帮助2600余人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提升劳动力转移效率。

61.png

  强化品牌创建,落实“三三机制”促就业。探索形成长中短三期衔接、县镇村三级联动、高中低三层同建的“三三制”劳务品牌创建格局。加快打造有基础、见效快的短期品牌,稳定培育新兴业态型的中期品牌,长远布局发展前景广、带动体量大的长期品牌,长中短三期有效衔接,梯次推进;积极落实县级全面统筹抓、镇级突出特色抓、村级聚焦落实抓的县镇村三级联动工作责任;实施以镇级品牌为起点、县市级品牌为基础、中省级品牌为目标的三个层级品牌创建工程。切实用好“选”、“引”、“育”、“训”四字诀,“选”育品牌发展主导行业和重点群体,建立分级品牌储备库;制定标准规范等“引”导政策,规范管理办法,完善考评机制,拓展就业渠道;培“育”创建主体,督导推进,夯实创建基础;广泛开展普技型、提高型、专技型等不同等级类型的技能培“训”,为各层各类品牌发展提供有力技能支撑,目前已成立全国首个林麝产业学院,开设国家开放大学凤县教学点动物养殖专业,建立全国首家林麝人工养殖技能等级鉴定中心,通过“土专家”传帮带、短期技能培训、高校委培和中长期院校培养等不同渠道,将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全面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培育技能人才3000余人,选育储备市县镇品牌12个,孵育创建主体13个,带动就业创业1.2万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500余人。


通知:请扫码联系投稿.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