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四条措施”跑出劳动就业保障“加速度”

  抓劳务、强产业、稳步推进农民增收,是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宁强县人社局开展“进、知、解”活动以来,立足岗位实际,聚焦企业、农民工、帮扶户三大重点,找准“需求点”,以促进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为统揽,以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以破解企业招工难、解决农民工就近就业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采取“内抓公益岗位,外拓劳务基地,强化技能培训,落实扶持政策”四条措施,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跑出劳动就业保障“加速度”。

  内抓公益岗位。着眼于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等群体稳定就业,规范管理,适度开发。2021年,累计开发城镇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88人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474人。今年1月,为缓解疫情影响,防止脱贫人口因灾因疫返贫,结合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开发为期6个月临时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181人。

  外拓劳务基地。在传统的上海、广州等建立劳务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区域人社部门合作,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解决他们在务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宁强籍务工人员较多的江苏南通、常州市金坛区、宜兴、昆山等市(县、区),与当地人社部门建立定期联络机制,设立议事机构,专门协调办理劳动力转移相关事项。同时,积极发展劳务经纪人作用,鼓励能人带动本县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新疆、山西、青海等省区形成固定务工网络,并根据带动效果按政策给予相应补贴。

  强化技能培训。一是培训精细化、精准化。改变以往普遍性、粗放式培训模式,重点做好培训前意愿调查,根据培训意愿排名前三的工种组织实施培训。春节前,开展培训意愿调查3587人次,排名前三的工种分别是康养技能培训42%、家政服务35%、电(焊)工21%,目前,家政服务培训已开班7个,参训学员285人。二是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着力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加强培训机构管理,培训前签订就业承诺书,就业率是否达标作为培训补贴兑现的最主要依据。三是探索政-校-企合作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开展“羌族文化博览园招聘暨就业技能培训班”,政府、用工企业、培训机构全程参与,政府负责宣传动员和人员组织,用工企业负责提供岗位需求等,培训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对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即可上岗。2月12日,结合本县重点项目用工需求,第一批餐饮及客房服务员75人开始培训,预计三月初结束培训后上岗。

  落实扶持政策。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充分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2021年累计兑付各类奖补政策资金1181.21万元。其中:兑付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交通补贴六批次、3157人次,补贴金额113.3万元;兑付脱贫劳动力求职补贴20人次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226人次112万元;向474名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兑付补贴资金349.8万元;兑付技能培训补贴资金2673人次、330.2万元;兑付创业培训补贴资金419人次、66.3万元;兑付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吸纳脱贫劳动力奖补资金732人次68.8万元;兑现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526人次139.26万元。2022年,兑付一次性交通补助451人、17.1万元,就业帮扶基地补贴52人10.4万元,城镇公益性岗位补贴21个单位101人次42.36万元,临时乡村公益性岗位181人66.79万元(含每月15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  (通讯员:张敏 张玮)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