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清泉润乡野 政策护航归雁飞——安康市紫阳县李文骏返乡创业纪实

  (通讯员:杨维   白凡   初审:央行   央通达  高婷  审编:杨川)

15.jpg

  在秦巴山脉腹地的紫阳县瓦庙镇堰塘村,海拔800余米的青山间,安康稀硒泉水开发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工人们忙着水处理、检测、贴标、包装等工序。这里产出的富硒矿泉水,已走进西安、上海等城市的市场。这家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企业,不仅承载着返乡创业者李文骏的奋斗梦想,更折射出地方政府精准扶持与个体创业活力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从荒坡建厂到品牌站稳脚跟,李文骏创业路上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政策支持的坚实保障。

4.jpg

  归乡寻机遇 政策破题启征程

  “在外打拼十几年,最惦记的还是家乡那股子清甜的山泉水。”2016年,李文骏回到紫阳老家,得知当地山泉硒含量达0.015mg/L,符合优质富硒水标准,便萌生了将这份自然馈赠转化为产业的想法,计划开发富硒饮用水产品。可创业刚起步,难题就来了:选定的厂址在荒坡上,水电不通、道路难行,基础设施的缺失成了首个“拦路虎”。

  让李文骏没想到的是,他的创业计划很快得到了紫阳县政府的关注。县政府将水厂项目纳入重点扶持清单,针对基础设施瓶颈启动“三通一平”专项推进工作。施工队伍迅速进场,仅用三个月就完成了场地平整,同步铺通供水管网、架设电力线路,一条直通厂区的产业路也顺利完工。“原本估算要大半年才能弄完的工程,政府帮着推进三个月就收尾了,光这一项就省了几十万元成本。”提及这段经历,李文骏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12.jpg

  资金解困局 精准扶持拓市场

  厂房建起来了,产品也顺利下线,但新的考验接踵而至。作为初创品牌,“稀硒泉”知名度不高,销路迟迟打不开,仓库里的产品越堆越多,资金链眼看就要断裂。“那段时间看着库存,晚上都睡不着觉,心里急得上火。”李文骏回忆道。

  就在企业陷入困境时,县人社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向他详细讲解针对小微企业的创业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惠企政策。由于水厂吸纳就业人数达标且企业信用良好,李文骏通过“秦云就业”小程序提交申请后,顺利获批3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这笔钱真是及时雨,我们立刻用来采购原料、组建销售团队,总算缓过了这口气。”拿到贷款后,李文骏带着水质检测报告,亲自跑西安、上海等地的批发市场和商超,一点点打开了销售渠道。

  政策扶持的力度还在持续。当地政府将“稀硒泉”纳入地方特色产品名录,不仅推荐参加各类展会,还帮忙对接商超资源。在政企共同努力下,“稀硒泉”逐步构建起“线下门店覆盖、线上电商直达”的销售网络。2023年,企业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在陕南饮用水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43.jpg

  产业促共兴 反哺家乡惠民生

  “企业能走到今天,全靠政府一路扶持。自己日子过好了,肯定要拉乡亲们一把。”李文骏始终记得创业的初心,在发展企业的同时,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增收。水厂探索“入股分红+就业增收”模式,吸引周边百余户村民入股,每年分红总额达十几万元;在招聘时优先录用脱贫户、留守劳动力等群体,目前已稳定解决30余人就业,员工年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

  60多岁的贺代明是水厂的老员工,负责产品装箱和装车工作。“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能拿3000多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出去打工强太多了。”贺代明的话,说出了不少员工的心声。如今,在水厂就业的村民中,像他这样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的不在少数,企业的社会价值不断凸显。

  如今,李文骏的“稀硒泉”已成为紫阳县依托本地资源、扶持返乡创业的典型案例,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创业安康好青年”“县十大青年创业标兵”等荣誉。谈及未来,李文骏充满信心:“接下来我们要借助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研发富硒泡茶水、儿童饮用水等新产品,让这口秦巴清泉滋养更多乡亲的致富路。”

  从“三通一平”筑牢创业根基,到贴息贷款化解资金难题,再到政策引导带动群众增收,李文骏的创业故事,正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鲜活写照。这股从秦巴深山流出的清泉,既承载着自然的馈赠,更凝聚着政策扶持与个人奋斗的力量,正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奔涌不息。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