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央行 央通达 孙凯文 审编:杨川)
在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陕西省选拔赛的领奖台上,陕西工程科技高级技工学校的杨凡、曹宇昂、刘超三位选手并肩而立,三块金牌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技能的高度肯定,更是学校 “以技育人、以赛砺才” 文化理念的生动体现。
热爱作基,磨砺成光
代码世界的 “偏执者”。杨凡凭借千万行代码,斩获鸿蒙应用开发赛项金牌。备赛的 300 多个日夜,他每日高强度训练超 10 小时,生活被代码精确切割。从网络通讯单元编写到项目原型图设计,再到程序调试,他对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曾为攻克程序闪退难题,他连续两个通宵逐行排查代码逻辑,最终在嵌套循环中找到 “bug”。“代码不会说谎,你对它有多用心,它就会给你多好的反馈。” 杨凡的这句感悟,正是他对技能的深刻诠释。
无人机后的 “全能手”。赛场上,曹宇昂操控无人机如行云流水。赛场下,他主动学习 Python 编程、函数封装、正射二维建模等知识,将无人机变成 “会思考的工具”。备赛时,无人机机载电脑通讯中断,他未求助,而是抱着技术手册反复研究,拆解设备、测试信号,最终发现是接口焊接的微小误差所致。这种主动破局的意识,让他在比赛中面对突发天气干扰时,仍能精准完成植保作业规划。
跨界转型的 “孤勇者”。刘超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跨界到智能硬件装调,起点不高的他最初连电路连接都常出错。但他不服输,每日向物联网专业老师请教,日均训练 10 小时,逐步掌握了 opencv 编程、AIE 设备人脸识别设置等知识。因反复练习水晶头制作,他右手食指指纹被磨平,连家里的指纹锁都无法识别。训练后期,他和队友自发组织 “对抗赛”,互相设置 “技术陷阱”,在 “排雷” 中锤炼冷静判断力,最终以接近满分的成绩夺冠,完成了华丽转身。
学校托举,助力成长
三位选手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硬件方面,学校斥资 54 万元采购智能硬件装调训练设备套装,41 万元搭建鸿蒙应用开发竞赛实训平台,52 万元配齐无人机驾驶赛项设备,让实训室宛如 “微型赛场”。
技术护航也十分给力,学校组建了省内外专家组成的 “智囊团”,线上线下随时为选手答疑。体育老师还根据选手体能消耗定制训练计划。集训过程中,学校建立了 “每日训练反馈 + 每周考核评估 + 定期实战汇报” 的训练体系,确保训练成效。
深耕育人,绽放技能之花
三块金牌是学校育人文化的 “缩影”。学校坚持 “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 的办学方针,将 “技能成才” 理念融入血脉。
专业建设上,无人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6 个专业入选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名单。教学改革中,老师既是 “讲师” 也是 “教练”,参与制定无人机专业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 9 本教学工作页被多所院校选用。
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与陕投集团、吉利汽车等开展 “订单式” 培养,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学生在实训基地 “真操实练”。学校还把竞赛标准融入课程,每年举办校内技能比武,并多次承办省市、行业各类技能大赛。近五年,学校 43 名教师、106 名学生在各级赛事中获奖。
技能铸魂,匠心筑梦。陕西工程科技高级技工学校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技能成才的路上,有个人的坚守,有学校的托举,更有对 “匠心” 的执着。未来,这里必将绽放更多技能之花,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11 / 09月
09 / 09月
07 / 09月
05 / 09月
27 / 08月
08 / 08月
05 / 08月
05 / 08月
01 / 08月
15 / 07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