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红光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通讯员:马柠 柯贤喜  辛恒卫)

  红墙绿树相映成趣、烤烟烘炉散发清香、新建洋房宽敞漂亮、成群牛羊结队而行,走进“颜值”和“气质”并存的秦岭深处镇安县茅坪回族镇红光村,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幸福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镇安县茅坪回族镇红光村抢抓政策机遇,理清发展思路,找准比较优势,强化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趟出了一条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2.png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我是老养殖户,今年养了5头牛、30多只羊,都是改良品种,现在价钱稳定,一头牛可以买到15000元左右,养殖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谈起发展产业,村民魏正宏侃侃而谈。

  该村海拔高、坡度大、土层薄、肥力差,发展规模化种植难度较大,但境内北阳山千亩天然牧场,牧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有天然优势。该村坚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优势条件,争取项目资金支持,通过“建良舍、扩规模、用好料、施良法”的方式,持续发展壮大畜牧养殖产业规模,不断延长牛羊产业链条,擦亮传统畜牧养殖产业名片。先后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在村内新建牛羊圈舍54间、改造圈舍96间,建设标准化青贮池56个。村“两委”干部引导村民养殖利木赞、西门塔尔、夏洛莱等3个优良品种牛1200多头,养殖白山羊1700多只,带动了全村260多户群众发展养殖业。使81户脱贫户有了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

  在畜牧产品加工销售上,该村还注册了“伊兰妹妹”等商标出售本地牛肉干,形成了牛羊肉从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2021年该村仅养殖业一项户均入户1万元以上。

3.png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传统产业“活”起来了,特色产业也要“火”起来。该村积极联系对接县林特产部门,来村进行土壤水质检测、开展实地勘验,为发展特色产业发展问诊把脉。针对村上土地连片、光照充足,道路密布、土地耐旱,特别适合发展烤烟产业的优势条件,该村坚持因地制宜,打破传统种植习惯,率先在民族镇发展起了烤烟产业,种植烤烟面积300亩。

  面对发展烤烟缺技术、无经验、少设施等问题和困难,村委会一班人咬定目标不放松,既分工又协作,从最简单的流转土地入手,坚持一边学习种植技术要领,一边狠抓栽培工作落实,先后签定烟叶种植收购合同3份,争取资金8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烤房10个、储烟房1处,工作大棚1个,修建大型蓄水池2个,组织开展烤烟种植技术培训12次120余人次,实现了烤烟种植技术、经验和设备从无到有的蜕变。

  “今年我村烤烟丰产丰收,不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很高,预计营收在80万元以上,特别是带动了村内男女老少150多人在烟地务工,不仅解决了发展烤烟用工量大的问题,确保了在家门口打工增收的目标”谈起今年发展烤烟的成效,该村党支部书记马云学乐呵呵的说道。

4.png

  劳务品牌越擦越亮

  “以前父母身体不太好,我一直在家照顾他们,今年老两口身体好转了,村上介绍我到西安泡馍馆工作,月收入5000多,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真心感谢村上帮忙联系介绍”。谈起今年在外务工的情况,杨付宝激动的说道。

  据了解,该村在大力发展烤烟、光伏等特色产业的同时,一直高度重视劳务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安业清真”劳务品牌,建立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的就业互助带动模式。村上通过帮助申请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等途径,支持鼓励有能力的群众到西安投资开办清真餐饮店面;采取自主联系、组织介绍等方式,鼓励支持劳动力到西安等地回民餐厅服务工作,着力做大唱响“安业清真”劳务品牌。今年以来,该村800多名在外务工人员中,仅在西安开办民族餐饮门店的就有130家,直接从事清真餐饮行业服务的就达500多人,全村劳务收入年突破千万元以上。

1.png

  “通过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群众们的持续增收问题得到了保障,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0800元,今年预计人均收入增长10%以上”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马成林介绍说。


通知:请扫码联系投稿.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