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初心”践使命 用“责任”显担当 ----观看影片《郭富山》有感

  (作者:城固县养老保险经办中心 舒彦)

1.png

  位于会宁县四房吴乡的红嘴山,如今树木林立,满眼苍翠,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座 “四野不闻林鸟,北风善鼓沙尘”的荒山。是怎样一种精神影响着这里,让曾经寸草不生的荒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电影《郭富山》中找到了答案。该片生动再现了甘肃省劳动模范郭富山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立下要在红嘴山上植树造林的志向。


  人定胜天,就是他的信仰。红嘴山地处四房吴乡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气候干旱、缺水是最显著的特征。恶劣的生态环境草都难长,树又如何成活?林业技术员李明义摇着头用科学知识告诉他,这里种不成树。可是,即便是这样,郭富山还是执着地说:“哪儿的黄土不养人呢?我就不信这红嘴山种不出来树。”这个执拗的农民认准了那份初心,拿出了他的拼劲儿,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继续坚守着他种树的梦想。背上行囊、扛上铁锹、挑上水桶,义无反顾地上了红嘴山,这一干便是23年。红嘴山上的土地贫瘠,他就把地表皮的土铲下来,挖个坑,把树种在表皮土里,甚至还因为挖沟,被突然塌方土堆深深掩埋过;土质不藏水,他就把整片山挖成了反坡地,用嘴含水一口一口地喷在地上,再用双手一寸一寸地擂梗地;没有水,他就到很远的哪怕陡峭的空手爬都困难的地方挑水浇树;唯一的儿子去世了,他没有停止;1971年的大旱灾,人畜饮水都困难,他宁愿自己渴着、饿着,也没停下种树的脚步。别人一家人吃年夜饭的时候,他依然守着那片树。斗转星移,四季更迭,郭富山以23年如一日的坚守,凭“敢教日月换青天”的气魄,修筑反坡梯田125亩753块,移动土方42000多方,栽植各种树木38400多株,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红嘴山变成“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42.png

  靠着这种愚公精神,在甘肃那片干旱的地方,终于实现了绿化荒山的愿望。最终,漫山的绿树,喜人的果子,是给这片初心最好的慰藉,更是给了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最美好的明天。绿化了一座荒山,意义却远超于一座山。郭富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用坚守与执着诠释了初心的意义。从这样的故事里,大家再次感受到了何为艰苦奋斗,何为甘于奉献,何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郭富山的执着深深打动着我,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名观众。感动时时萦绕心间,发人深省。我们常仰观宇宙之大,叹天地之浩渺,人不过沧海一粟,却在无形中逐渐丧失“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勇气,缺乏“铁杵磨针,金石可镂”的恒心。郭富山对于红嘴山的付出与收获,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实践。郭富山这样的豪情与坚守,一个平凡人敢为不平凡之举,亦撩动着我内心沉睡的激情与勇气。

  1991年7月15日,郭富山塑像在会宁县东山落成,开创了在全国给普通农民塑像的先例。这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郭富山愚公精神的最大肯定。郭富山的人走了,但他伟大的精神品质却永远的留了下来,并且影响着一代代会宁人乃至全体国人。

56.png

  郭富山坚守、忠诚、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作为社保人,如何继承发扬郭富山精神?我认为,除了学习郭富山同志的吃苦耐劳,也要继承他认“死理”的倔强,发扬他面对困难懂得变通的创新精神。既要胸怀“国之大者”的格局,打大算盘,算大账;亦要树立“解剖麻雀”的决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作为社保经办部门,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年审认证、个人账户查询,还是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都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服务群众。从群众的难题出发,以“偏毫厘不敢安”的认真严谨态度,去解决群众的诉求,站到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郭富山般关注自己脚下的土地,“种好责任田,干好分内事”,日积月累,亦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出自己的那份光。而“红嘴山上新愚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将持续激励着我。在日后的社保经办工作中,用初心践使命,用责任显担当,做到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努力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社保基金的守护者。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刊网.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