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汉阴县美食技能大赛:匠心铸美味,新秀展锋芒

  (文图:  闵锐    方亮   黄智发 王建霞   初审:央行   央通达   王英  许宝平   王生辉   韩智慧   审编:杨川)

61.jpg

  “秋风起兮佳景时,美食飘香兮令人思。” 10月24日,2025 安康市汉阴美食技能大赛暨第五届涧池烩面片、第二届厨娘争霸赛在汉阴县涧池镇圆满开赛,为金秋时节增添了一抹浓郁的鲜香。

2.jpg

  本次大赛由安康市汉阴县人民政府主办,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经科局、县总工会、涧池镇人民政府及美食行业协会联合承办,旨在弘扬汉阴美食文化,挖掘本土烹饪人才,推动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赛现场,香气四溢,来自全县各地的烹饪高手、餐饮名店代表和民间厨艺达人汇聚一堂,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 “舌尖上的对决”。

4.jpg

1.jpg

13.jpg

14.jpg

  10 月 24 日,以 “匠心筑梦 技能兴企” 为主题的大赛在涧池镇锦渔湾美食休闲广场火热开赛。40 名新生代餐饮从业者同台竞技,他们以汉阴本土食材为原料,用精湛的技艺演绎着汉阴味道,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观赏性的饕餮盛宴。

3.jpg

  赛事设置了特色热菜和特色小吃两大竞赛类别,聚焦 “汉阴本土食材” 这一核心要求,全面考验选手的技艺与创意。在特色热菜赛场,选手们需在 50 分钟内完成莲藕蒸猪蹄、酸辣土豆丝、墨鱼汤 3 道规定菜品及 1 道自选本土食材菜品的制作;特色小吃赛道上,选手们则要在 30 分钟内呈现出汉阴苕粉皮、蝌蚂蛄蚪等自选特色小吃。每道作品均制备 3 份,分别供专家评委、大众评审打分及现场观众品尝,实现了 “专业评审 + 大众口碑” 的双重检验。

5.jpg

6.jpg

  比赛中,选手们各展所长。特色热菜竞技中,选手曹家双的 “七彩鱼片”,选用洞河草鱼,搭配七种食材,口感丰富,Q 弹紧实;选手成章宁的 “妙笔生花”,将汉阴 “书法之乡”“三沈故里” 的文化底蕴融入其中,用水库草鱼制作鱼片,以茭白雕刻成毛笔造型,堪称 “舌尖上的艺术品”,践行了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的技艺理念。特色小吃赛场同样精彩纷呈,汉阴苕粉皮晶莹剔透,油炸饺子金黄酥脆,每一道小吃都凝聚着选手们的匠心独运。

  大赛采用专业评委与大众评审相结合的创新评分机制。7 名专家评委从色、香、味、形、器、质、营养以及文化内涵、创新创意等多个维度进行专业评审;10 名大众评审则从消费者视角,通过口味口感、工艺呈现等直观体验进行品评,确保了赛事评选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7.jpg

8.jpg

  专家评委毛朝军表示,赛事主题设计极具汉阴特色,选手们在刀工、火候和调味上都表现出色,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传承烹饪技能。大众评委黄克炼也对参赛作品的创新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次大赛特意聚焦新生代厨师,明确曾获省市奖项者不得参赛,同时邀请权威专家与资深厨师长担任评委,确保了选拔的公平与专业。最终,一批年轻厨师凭借对本土食材的巧思运用和对传统技艺的创新表达脱颖而出。

12.jpg

  赛事组组长、汉阴美食协会会长石燕表示,大赛不仅挖掘了汉阴的传统美食,还发现了不少新生力量,他们创新的菜品令人惊喜。

  “民以食为天,技以精为贵。” 近年来,汉阴县人社局高度重视美食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以 “汉阴烹饪师” 劳务品牌创建为引领,构建了 “院校筑基 + 培训赋能 + 赛事选才 + 政策护航” 的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烹饪行业中高级技能人才 218 人,其中技师 37 人、高级工 71 人,12 名同志获得安康市 “金州工匠” 荣誉称号,其中 8 名为厨师,“汉阴烹饪师” 也成功认定为市级劳务品牌。这些成绩为汉阴美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15.jpg

  汉阴县人社局局长钟华表示,下一步将开展免费培训、贷款贴息等一系列举措,推进 “培训 + 评价 + 就业” 闭环服务,促进富硒食材与高技能人才协同共进,实现陕菜之乡美食品牌与汉阴大厨劳务品牌交相辉映,推动美食 + 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形成 “名菜名小吃支撑产业、名厨带动就业、美食名片赋能康养旅游” 的发展格局,以美食为笔,为建设幸福汉阴增添绚丽色彩。

9.jpg

10.jpg

  从灶台间的技艺比拼,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2025 汉阴美食技能大赛不仅展现了汉阴美食的独特魅力,更勾勒出汉阴以美食为钥,开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清晰蓝图。未来,汉阴富硒美食必将香飘更远,让更多人领略到秦巴山下的 “汉阴味道”。


1.jpg


  (本网评论员: 杨永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以美食为钥,启县域发展新局 —— 汉阴美食大赛背后的产业密码

  “秋风起兮佳景时,美食飘香兮令人思。” 2025 安康市汉阴美食技能大赛的落幕,不仅为秦巴山下的金秋添了鲜香,更揭开了这座 “陕菜之乡” 以美食为支点撬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密码。从灶台间的技艺交锋到产业链的协同共振,这场赛事所承载的,早已超越烹饪竞技本身,成为汉阴传承文化、培育人才、激活产业的生动实践。

  美食赛事的内核,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对话。汉阴美食从来不是孤立的味觉体验,而是承载着地域文脉的 “活化石”。大赛中,选手成章宁的 “妙笔生花” 以茭白雕刻毛笔造型,将 “三沈故里” 的书法底蕴融入鱼片烹制,恰是对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理念的最佳诠释。这种创新并非无源之水 —— 从涧池烩面片的千年传承到 “金花湖” 全鱼宴的苏陕融合,汉阴始终在传统根基上嫁接时代养分。赛事设置的莲藕蒸猪蹄、汉阴苕粉皮等规定菜品,看似是技艺考核,实则是对本土饮食文化基因的精准传承;而自选菜品的创意比拼,则让富硒食材在新生代厨师手中焕发新生,形成 “传统味、文化魂、时代感” 的味觉共鸣。正如专家评委所言,这样的赛事让烹饪技艺从 “口传心授” 的私密传承,变为 “公开竞技” 的文化传播,让汉阴味道真正成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符号。

  赛事搭建的舞台,是技能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枢纽。“民以食为天,技以精为贵”,汉阴深谙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本次大赛特意聚焦新生代从业者,将省市奖项获得者排除在外,这种 “扶新” 导向背后,是对产业后继力量的精准培育。这并非孤立举措,而是汉阴 “院校筑基 + 培训赋能 + 赛事选才 + 政策护航” 全链条人才体系的缩影。截至目前,当地已培育 218 名烹饪中高级技能人才,8 名厨师获评 “金州工匠”,“汉阴烹饪师” 跻身市级劳务品牌,正是这套体系的丰硕成果。更具深意的是,大赛创新采用 “7 名专家评委 + 10 名大众评审” 的双轨评分机制,既保证了专业标准的严谨性,又呼应了市场需求的导向性,让培育出的人才既能 “登得了台面”,又能 “接得了地气”。这种 “专业认证 + 市场认可” 的人才评价模式,为餐饮产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活水。

  美食撬动的效应,是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的链式发展。汉阴的美食产业从未局限于餐桌之上,而是以链式思维构建起产业生态。大赛聚焦的 “本土富硒食材”,正是串联起农业、餐饮、文旅的关键节点。在涧池镇,“涧池烩面片” 作为龙头产业,已形成 “总部店 + 食材基地 + 加盟店” 的完整链条,带动 1.6 万亩果蔬种植、80 万斤水产养殖的规模化发展,2024 年全镇 85% 的鱼产量通过本地餐饮市场消化,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这种 “美食 +” 的融合效应不止于农业,更延伸至文旅领域:汉阴美食街成为非遗体验新地标,沈氏家训展览馆与美食体验联动引流,2023 年以来超 15 万人次游客中,半数因美食而来。大赛所展现的,正是这种 “名菜支撑产业、名厨带动就业、美食赋能文旅” 的发展逻辑,让一碗烩面片、一份苕粉皮,成为乡村振兴的 “增收粮”、县域经济的 “增长极”。

  从政协委员调研时标注的 “发展痛点”,到如今产业链上的 “增收亮点”,汉阴用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的活力,往往蕴藏在本土特色的深耕细作中。美食技能大赛如同一个精巧的齿轮,既转动了文化传承的轮盘,又驱动了人才培育的链条,更激活了产业融合的引擎。当免费培训、贷款贴息等政策落地,当富硒食材与技能人才深度协同,汉阴必将书写出 “美食飘香致富路” 的新篇章。秦巴山下的这缕鲜香,正在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浓郁芬芳。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