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的“金句”

  “现在作为独生子女父母,我们要做好两种心理准备,要么被气死,要么想死!”哥哥对着正在生闷气的我说出了这样的金句。

  我心头一颤,觉得这话有点经典,平时在外木讷寡言并不游刃于社会的哥哥,在家人面前总含着智者的达观和开阔。说起话来一针见血妙语连珠,又不乏幽默。

  妈妈则在一旁劝慰道:“和自家的孩子生什么气,别担心那么多,我没教你什么,你不是好多都会,也知道自己去学么!啥事别太认真。”我不是让她每时每刻在学习,不是不让她放松,可是她应该有个年轻人积极的生活状态和朝气,而不是整天窝在沙发上,不想动任由肥胖加身。我回妈妈。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逐渐衰老的原因,还是觉得自己人生充满缺憾,所以,总希望孩子赶快成长起来,别过我这样的人生,别如我般,总是在经历生活的诸多教训后,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有时候,有些事,明白了已经晚了。韶华易逝,盛年不再,逝者如斯夫的人生慨叹,只寄望她早日明了时间如流水,珍惜年岁的精华。可是年轻的她,即使有我的前车之鉴,也恐难成为她的后事之师。我总想让她规避我那些虚度的懵懂的年华,过得充实些,有趣些,少些光阴浪费,可换来是为人子女些许对抗和为人父母对孩子每一阶段的忧患。

  加强自我积极性的启动和自我管理,选择健康有效的生活方式,过真正有质量的生活,这是我一直以来对孩子唯一的期望。这样在我老去的那天,在我无能为力的那天,看到她能独立驾驭生活的种种,有能力解决化解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迎受人生的诸多考验,我才能多一点放心和安心。

  我觉得自己余生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她过的好,并不指望她来给我养老,更不想成为她的拖累。估计这是现代父母的共识。

  真的是不是像我朋友说的那样:我太着急了。她说孩子一个人在西安那么久,十个多月的时间里,一个人一边做饭一边学习,还得独自面对疫情期间的各种防控管理,连年都没回来过,作为现在的孩子,这个样子已经很了不起了,有几个孩子能做到这样,她刚考完试不多久,让她放松放松。

  电话里,朋友安慰着我,我的眼泪还是止不住的如豆滚落,我觉得孩子不懂我的苦心。

  真的是自己太着急了么,还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了。尽管我在心里反省着,可是还是决定买车票立刻回家。没想到自己心欠欠急切切的一趟回乡之行,如此不快潦草。罢罢罢!心里和孩子堵着气:你爱咋办就咋办,爱在舅舅姥姥这样没人约束只有宠溺的温箱里呆多久就呆多久。虽然哥哥把饭已经做上,我还是义无反顾背上包包,踏上归家的火车。

  头天晚上在哥哥家坐到快十一点,我让孩子和我一起走路去妹妹家住,但孩子说要么打的,要么骑单车,她才下去。我看她如如不动的样子,再想想自己这把年纪,膝盖有毛病的人还坚持锻炼走路,怎么她一个年轻人,才多远的距离,动不动就要打的啥的,自己气不打一处来。不是舍不得那点钱,只是觉得这基本的行走都不愿意,以后还怎么在充满未知的人生里摸爬滚打,何况这生活里最自热而然的锻炼和磨炼意志力的机会多好,又不用刻意去健身房撸铁,何乐而不为呢!我不想僵持也不想期待,一个人行径于灯火阑珊并无多少行人的街市,心里郁郁的。后来,估计孩子听从了舅舅舅母一家人的劝告,还是到了姨妈家。但我们母女并没说话。我以睡妹妹沙发为界,孩子以换黑色头像为对抗。这一夜,从前那对亲如姐妹的母女,一时间,隔着山海。

  次日一早,我先行离开妹妹家,还是孩子先放下心里的疙瘩,在微信上问:“妈妈你把车票买了没?”因为心上的郁结未散,所以直到走,我也没回复。我总觉得,孩子与我相依相伴二十年,是这个世上最爱我,最心疼我,最理解我的人,却怎么这么不晓得妈妈渴望她好的心。

  回汉后的晚上九点,孩子发来微信:生气伤身体,按时吃饭。我回她了一句:那你也要好好锻炼,过健康阳光的生活。

  冰释前嫌。也许,母女之间的妥协,都是因为刻骨的爱。

  有人说,世上任何关系,都是一场较量。可是,我不希望,父母与子女,也需要斗智斗勇,拉锯扯锯,那样多累多无趣。人生已多风雨,只愿檐下有暖意。你知道我的欢喜悲忧,我懂你心底的失落。让我们在世上,在有限的生命里,念想和欢乐以及希望多一点点。

  是我的操之过急,增加了母女之间的隔阂,是我一心希望她立竿见影的脱胎换骨,让我忘了这个资质平凡的孩子那些可贵的一面,那些相依的日子里,孩子紧紧牵着我的手,把雨伞的多半支过来;在我生病躺在沙发的时候,曾经小小的她把矿泉水递过来让我喝药;当我把我把哪儿划伤了,是孩子第一时间买来创可贴给我贴上;当母亲节、当我过生日时,孩子第一时间,寄来生日礼物和问候的话语。我不是也和朋友感叹:我宁可和孩子们打交道,也害怕和权衡利弊虚伪的成人交往么。孩子知冷知热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来,难到因为我一时的求全责备都忘了么!

  我们家长总觉的现在的独生子女是自我自私的,可是孩子总以她们的方式教育着我们,让我们知道她们心里对父母的爱一直在,感恩的心一直有。前段时间,哥哥住了两次医院,嫂子不想让在外工作的侄女担心,并没告知,可我觉得她也是成人了,应该分担家里的事儿,希望以她一个女儿的砝码,劝哥哥少抽点烟。侄女知道后,立刻给哥哥转了三万元。这个还未成家的侄女,没有一点家庭背景和帮助的一切靠自己的侄女,用她的实际行动,让我们刮目相看,看到独生子女在关键时刻的靠谱。

  如今的独生子女父母,没有更多的选择,要么为在身边的孩子,心里起起伏伏;要么为在远方的孩子,依窗空劳牵挂,等待着子女一年一度的一见。只有我知道哥哥的金句里,包含着多少父母对子女的想念以及期望,而非责怪。

  情归何处!归于生我的人,和我生的人。

  (汉中市汉台区养老保险经办中心 乔文丽)

下一篇:我的母亲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