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敏)
近年来,汉中市人社局围绕群众“促增收”这一核心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加大政策性补贴力度和就业重点群体帮扶力度,推动全市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截至11月底,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873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累计达到4859人,分别占年度任务102.3%、148.4%和121.4%。脱贫人口务工34.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超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群众的满意度指数连连攀升,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和“头雁效应”助力乡村振兴
12月13日,在汉中市勉县新铺镇穆家院村,虽已入冬,但这个位于秦岭深处的山村依旧满目葱茏。徒步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声羊啼叫打破了寂静,数百只羊从密林深处涌出来,远远望去犹如一团飘在山间的白云。羊群的主人正是何玉庆。何玉庆告诉我们,她养羊最多时候有500多只,除了羊还有40多头猪,十多头牛,300多只鸡。每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
2015年打工多年的何玉庆回到家乡,缺少技术没有文化的她就想着既然背靠大山,何不利用大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养殖产业?贫困户的家底没有给她瞎折腾的底气。“我的创业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她乐呵呵地说。靠着政府扶持的5万元贴息贷款起步,通过自学和不断摸索,一次次参加勉县人社局组织的农村适用技术和创业等培训,2016年她成立了吉庆养殖场。为了扩大养殖规模,何玉庆先后申请了创业担保全额贴息贷款35万元。通过技术指导和提供种羊的方式带动了周边60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享受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政策23.5万元及贫困户一次性创业补贴3000元。
儿子李正强原本也在外打工,在母亲的再三召唤下2017年返乡,作为“家族事业”的传承者,也是乡村振兴成果的分享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见证了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见证了农业生态翻天覆地的变革。从最初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而如今社区工厂、家庭农场、创业孵化基地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家门口就业创业机会,让更多人富起来强起来。
“我们将有返乡入乡意愿和创业能力的人员作为重点对象,加大培育和引导扶持。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和‘头雁效应’,为推动全市返乡入乡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做出更多贡献。”汉中市人社局局长李本福说。今年,我市有12名创业能人被省人社厅认定为全省首批百名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能人。他们利用在外打工积累的财富、智慧和一技之长,在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乡村服务业、休闲旅游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方面,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服务家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造劳务品牌实现“小产业”带动“大就业”
“让大家靠手艺挣钱,用传统产业推动增收致富。”汉中藤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说。在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当地大多数群众依靠藤编、棕编和扇编等手工编织品增加家庭收入。
除了藤编产业,面皮制作、绿茶制作都是汉中的传统产业项目,且这些传统产业项目具有市场需求大、投入成本少、就业门槛低、吸纳人员多、工作方式活等优势吸纳许多人参与其中。
随着汉中绿茶、城固面皮、南郑藤编等越来越多的极具地域特色产品走进消费者的视野,“藤编师”“面皮师”“秦巴茶工”等劳务品牌正在不断被规范化、标准化。
为此,我市整合资源,不断搭建平台,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制定行业标准,精心培育“汉中面皮师”、“西乡秦巴茶工”、“汉家嫂家政师”、“南郑藤编师”等12个知名劳务品牌,相继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给予资金支持和奖补,不断完善产业链。今年,多次邀请省人社厅专家组“下基层”走进汉中,为我市劳务品牌培育创建和规范发展把脉问诊。同时,还通过举办“面皮大赛”、“炒茶大赛”、“藤编大赛”等方式,丰富品牌内涵,提升知名度,扩大市场规模,让更多的劳动力参与进来,保证产品“做得精、叫得响、卖得出、能创收”。实现品牌带动和居家灵活就业,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汉中市正在实施“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壮大升级、品牌推荐”劳务品牌培育建设四大行动,通过积极挖掘带动就业能力强、产业发展优势足、地域标识突出的产业为优质劳务品牌,进一步落实政策扶持,通过市场化运作,着力打造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推动劳务品牌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小产业”带动“大就业”的良性发展。据了解,目前我市面皮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约10万人,产值约20.77亿元。仅南郑区从事“六编”和面皮产业人员就达3.35万人,仅此两项直接实现年人均增收6.5万元以上。
聚焦重点群体就业 推动全市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快共同富裕步伐。”为我市人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加大政策性补贴力度,援企稳岗扩岗促就业。顶格执行国家及省减税退税降费、社保费缓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向30.2万名劳动者发放求职、就业、创业等政策性补贴1.3亿元;社保费“降、缓、返”为企业减负6.7亿元,惠及企业3431个,
——强化创业扶持力度,创业带动成效更加明显。制定《支持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若干措施》。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支持。今年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51.8%,创建创业孵化基地69个,扶持创业实体2484个,带动就业1.2万余人,
——建立“三个信息库”,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全市累计帮助2.58万返乡回流人员实现再就业,对摸排出的14059名返乡回流脱贫人口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实现就业12837人,正在开展帮扶234人。
聚焦就业重点群体,推动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始终聚焦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创业。加强市县镇村户五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动态监测机制,对失业人员提供至少三次“送岗位”上门活动;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大行动,变就业压力为招才引智机遇,强化就业创业指导、企事业单位扩岗引才、困难学生托底安置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1.28万人;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加大返乡回流人员摸排,并将返乡就业与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相结合,建立未就业劳动力、企业缺工岗位、外出务工人员“三个信息库”,及时向返乡劳动者推送本地企业缺工岗位,推动返乡再就业和企业招工引才工作“双赢”。推进多层次社保体系建设。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确保各项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加快推动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推动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全面提升人才人事工作水平。大力推进“天汉精英”计划,完善“人才池”政策,柔性引进一批紧缺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加快市技能培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重点脱贫县乡村振兴技能培训中心建设步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维权保障更加有力。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时效内结案率达92%以上。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无欠薪”城市建设,大力推动在建工程项目“八项制度”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欠薪风险隐患排查化解行动,为8600民农民工追发工资1.23亿元,全市防欠薪、保稳定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据统计,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3.3%,达到全省平均增速;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7.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拉动率达到3.17%,是农村居民收入能够保持全省领先位次的主要因素。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民生。一条条举措,为群众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努力让城乡居民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08 / 07月
29 / 05月
29 / 02月
28 / 06月
22 / 05月
24 / 06月
28 / 06月
22 / 05月
11 / 03月
18 / 06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