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台”释放“大能量”——镇安县总工会发挥劳模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近年来,秦岭深处的镇安县总工会注重发挥劳模这一群体的独特优势和引领作用,通过搭建创新平台由能力强的劳模领衔,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起广大职工群众建功立业正能量,在职工权益维护、人民身心健康、当地产业发展等领域,营造了全社会尊重人才、崇尚劳动、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1.png

  创新模式维护职工群众权益

  “这陈新喜办的工作室,可真是为咱老百姓主持正义的服务室啊,前年我丈夫在茅坪回族镇一个建筑工地上不慎从新装修的二楼摔下来没有了,我一连跑了好几趟承包工程的老板也不理睬,最后我找到陈新喜的创新工作室,人家派人来到出事现场半天就把事解决了,给我赔付了130万元的安家费,人也很快地入土了。”这是笔者去县司法局“陈新喜创新工作室”采访途中遇到永乐街道办中合村妇女刘丽说的。

2.png

  以陈新喜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2月,主要围绕“治理方式扁平化、服务职工群众零距离、激活社会微细胞、智慧赋能高效率”这条主线,推行“人盯人+”矛盾调处工作,积极探索以片区为单元、以片长为基础、以职工群众为主题、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谱写镇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以全县‘人盯人+’矛盾调处机制,以‘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安全事故、劳动争议、校园安全、环境纠纷、食品安全、物业纠纷、企业纠纷、征地与拆迁’10个调解委员会为依托,以‘全县15个镇(办)人民调解委员会、154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053名组长、3854名片长’为体系,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城乡的人民调解网络,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新模式”。 人民调解工作全国先进模范、镇安县人民调解协会会长陈新喜介绍说。

  “在工作室参与矛盾纠纷调解,使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服务职工群众的维权工作水平提高了”。这是原镇安县医院院长、省劳模马彦邵加入“陈新喜创新工作室”10余年来的收获。

3.png

  “陈新喜创新工作室”团队共有7人组成,有国省模范3人,其他4人都是曾荣获过市级以上表彰的先进工作者。工作室是在县司法局的坚强领导和县总工会的精心指导下,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室自2009年12月成立以来,共调解民间纠纷和职工群众维权案件1109例,无失败,无反弹,调解成功率达到100%,受到了社会各界和职工群众的广泛好评。“陈新喜创新工作室”曾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省司法厅评为“省级标准化调委会”,陈新喜本人也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4.png

  组建团队为职工健康尽职责

  “晋章明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的医务工作者,对病人可热情了,我的血压、血糖两高毛病,在他的医疗团队精心治疗下,半个多月时间,我的血压、血糖正常了”。退休老职工赵杰说。

  晋章明是镇安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市劳模,2022年5月,在县总工会的指导下,以晋章明领衔、由全体内科医护人员参与的群众性创新工作室团队组建成立,现有成员27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中级职称医护人员8人,初级医护人员15人,同时,团队里有党员3名、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18人。专科学历4人。

  晋章明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人才创新,发挥劳模专长和技术优势”为主要任务,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理念创新为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目标,以工作室为平台,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劳模的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传承技能作用,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服务型、管理型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仅一个月时间,已对40多名高血压、急性慢心衰、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脂、各类糖尿病、脑梗死、慢性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治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工作室医疗团队将举好劳模这面旗帜,每个人都秉承‘明德至善、医道至诚’的宗旨,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努力开展协同攻关、智慧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活动,培养出一批爱岗敬业、作风优良的先进人才,为更好服务生态康养美丽镇安目标而奋斗”。

5.png

  学无止境发展产业创新品牌

  “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省劳模余之超,近些年来,她不仅在发展木耳、挂面农业产业上带动周边群众致了富,而且她还在产品的品牌技术创新上有了新突破,为当地木耳、挂面产业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持续增收目标”。镇安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张家升说。

  余之超是镇安县云盖寺镇西华村人,到2021年底,她的秦绿食品有限公司已经拥有了年产1000万袋食用菌的菌种厂一座,有木耳示范基地530亩,总容积达到5000立方米的木耳冷链物流库7个,实现了木耳育种、种植、采摘、晾晒、低温储存、初种加工、低温运输、网络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产业链。

  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余之超的木耳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依托木耳产业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她的木耳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到云盖寺镇西华、水峡等两镇18个村,解决了650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公司年产值已突破5000万元,让全县1056户群众发展起了木耳产业。

  “不断开展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是木耳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细的重要途径”。在发展木耳产业上,余之超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6年4月,她就在自己的秦绿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创新工作室技术团队,由余之超领衔,团队成员共8人,有杨凌科技大学、西北农林学院的2名教授和县镇农技推广站的5名农技员组成,联合攻关,研发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木耳新菌种—“秦绿高寒一号”。该菌种产量较一般菌种产量高出15%以上。随后又研发成功了“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及栽培技术,这一新技术可以让架上的菌袋能够实现360度旋转,摆脱了吊袋式木耳栽培难移动问题,同时,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木耳产量提高到50%,既节省了土地,又充分发挥和利用了一切潜在资源,实现了木耳增产增收。

  另外,省劳模余之超发展木耳产业,让全村650名剩余劳力在她的企业务工,既有了固定的工作岗位,稳定的工资收入,又让这些劳动力变成了新型的产业化工人。  (刘萍)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