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瑞锋)
千阳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责任落实思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转变思想观念,在就业工作中紧扣“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主线,聚力打造稳岗就业“3456”(三级平台服务就业、四大模式引才聚智,五个渠道拓展就业、六大品牌提升就业)工作机制,主动融入“一城三区四基地”战略,为乡村振兴提升年贡献人社力量,就业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培训3321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1184人次;城镇新增就业106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1%以内;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8202人,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19337人,脱贫劳动力务工人数达到了去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01.13%。
三级平台服务就业。建成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县级实训基地、镇级标准化创业中心、村级就业消费帮扶办公室)。县级平台一站式。以公共实训基地为核心,开展集“创业孵化、公共实训、电子商务、银企服务、政务审批”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建成全县就业数据监测平台。镇级平台网格化。依托5个标准化镇级创业中心,分区域、网格化对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开展创业孵化指导,带动群众就业。 村级平台精准化。65个村级就业消费帮扶办公室,全面推行“三色提醒、动态帮扶”工作机制,对脱贫劳动力就业动态监测、精准帮扶。累计关爱回访稳定就业脱贫劳动力17410人次,跟踪服务季节性就业1691人次,帮扶就业困难劳动力实现就业24人,务工信息准确率大幅提高。
三级平台实现县镇村就业数据同步更新,就业状况实时监测,线上线下同步服务。今年以来县镇村同步举办“春风送温暖、就业送真情”苏陕协作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8场次,提供职业指导58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5412个。推行就业政策三级受理,确保政策有效衔接,群众易于申报,今年以来受理并拨付各项就业补助资金3688人次,378.7万元,其中脱贫和监测人口2828人次,130.5万元。跨省就业一次性交通补助受理764人31万元,接近上年度申报总数。截止6月底全县脱贫、监测人口转移就业19337人,高于上年度全年务工人数1.13个百分点,“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四大模式引才聚智。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各类返乡群体在县内实现更高质量、更稳定的就业创业,依托全县“3+X”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入相结合,全面推广人才引进、培育、管理“四大模式”,切实构建人才振兴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相融互促的良好格局。“海升”模式,加速人才引进培养。以涉农专业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生、本科生为重点,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人才招聘活动,引才引智80余名本科、研究生,带动苹果产业发展壮大。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农民+脱贫户”的搭载式产业扶贫模式,全链条吸纳群众创业就业,全方位促进群众增收脱贫,园区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吸纳脱贫户430人(常年务工130人,季节性用工300人),年增收1600万元以上。“千湖林海”模式,吸引在外人员返乡创业。推出“8万元年薪不是梦”的用工办法。即前3年水果幼园管理,年薪5万,挂果后,根据管理果园商品果产量给予收益分红,年收入可达8万元。目前,已有80余人签订承包果园管理协议或在园区参与果园管理。“宝丰”模式,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历练。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将村组干部培养成为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一支生力军,带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宝丰村在县内外建立生产基地10余处,长期固定用工50余人,高峰期日用300余人,基地务工群众年均收入2.3万元。“劳务+”模式,盘活用好各类人才资源。每村培养2-3名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劳务经纪人,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临时用工领工服务,带动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目前全县成立村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9个,全县累计成立人力资源企业15个,将临散用工、临时用工变为组织用工、稳定用工。通过人力资源服务,全县年均5万人次在本地实现就业,平均年增收1.5万。
五个渠道拓展就业。坚持对内开发岗位与对外劳务输出并举,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业园区吸纳、农业园区带动、特色产业搭载、社区工厂安置、劳务站点输出)促进转移就业,形成了“工业带、农业促、产业助、载体帮、基地输”的稳就业生态。通过环保新材料工业园、海螺水泥等工业企业,让3500余名劳动力转型为产业工人。依托华圣、海升果业,千湖林海等龙头企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带动3300名劳动力在家门口长期或季节就业。通过刺绣传习所、刺绣合作社、刺绣专业村和个体电商等载体,搭载近万名劳动力就业。累计认定社区工厂8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24人,其中脱贫劳动力68人;认定就业帮扶基地19个,吸纳农村劳动力48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74人。全县人社、乡村振兴、产业光伏、林业部门护林员等共设置农村公益岗位1458个,其中脱贫和监测人口占有岗位1329个,脱贫和监测人口共计安置上岗1032人。在上海、银川等地设立4个劳务服务站,县内人力资源公司15个,有组织的输出2.5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
六大品牌提升就业。人社、教体、农业农村、畜产、文化旅游、工信多部门联动推进技能提升培训,聚力提升“千阳保姆”、“千阳绣娘”、等六大劳务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依托产业优势,培育劳务品牌。以千阳苹果“田间大学”为平台,积极依托西农宝鸡千阳苹果试验示范站等科研推广机构,培育了169名“千阳苹果师傅”,职业果农560名,赴全国各地开展技术服务3000多人次,全面提升了全县苹果产业作务水平,形成了苗木输出、技术输出、人才输出“三位一体”的“千阳劳务输出模式”。发掘地域特色,扩展品牌内涵。为了进一步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千阳县确立了依托苹果、奶山羊首位产业、中蜂特色产业、刺绣非遗产业发展,打造“千阳苹果师傅”“千阳奶山羊专家”“千阳蜂农”“千阳绣娘”四大最能彰显本土特色的劳务技能品牌,紧扣市场需求,打造“千阳保姆”“千阳技工”两大最具竞争力的输出性劳务技能品牌的思路。积极实施“12+1”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着力培育六大劳务品牌领军人才。建立认证体系、品牌良性发展。建立起了“千阳苹果师傅”“千阳保姆”等六大劳务品牌认证管理体系,按照理论水平、操作能力授予从业者不同级别劳务品牌证书,并建立劳务品牌晋升通道。“一级苹果师傅”、“金牌千阳保姆”不仅是从业者技术技能的证明,也是他们角逐就业市场获取较高劳动价值的通行证,更是从业者主动参与技能培训,追求卓越服务的动力源。近年来累计认定“千阳苹果师傅”“千阳绣娘”“千阳保姆”等六大劳务品牌领军人才469人,带动数万人在苹果种植,中蜂、奶山羊养殖,刺绣工艺品制作和家政服务等行业就业。今年以来县人社、农业、畜产、文化旅游、教体、工信等部门聚力六大劳务品牌,开展婴幼儿护理、工艺品制作、苹果、奶山羊、中蜂、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73个班次3321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1184人次,培训学员整体就业率76%。
“3456”稳就业工作机制成为千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实现年稳定就业4.2万人,劳务收入16亿元,让城乡群众就业有门路、收入稳增长。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7 / 09月
03 / 08月
17 / 01月
15 / 12月
11 / 01月
13 / 10月
27 / 12月
25 / 10月
15 / 08月
17 / 10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